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三国攻秦入函谷-原文
三国攻秦,入函谷。
秦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
对曰:“割河东,大费也;免于国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而问焉?”
王召公子池而问焉,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
王曰:“何也?”
对曰:“王割河东而讲,三国虽去,王必曰:‘惜矣!三国且去,吾特以三城从之。’此讲之悔也。
王不讲,三国入函谷,咸阳必危,王又曰:‘惜矣!吾爱三城而不讲。’此又不讲之悔也。”
王曰:“钧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寡人决讲矣。”
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之兵乃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三国攻秦入函谷-译文
三国联军攻打秦国,进入了函谷关。
秦王对楼缓说:“三国的军队已经深入我国,我打算割让河东地区来求和。”
楼缓回答说:“割让河东地区,虽然代价很大;但能避免国家的灾难,这是很大的利益。这是父兄们的责任。大王为什么不召见公子池来询问他的意见呢?”
秦王召见公子池并询问他的意见,公子池回答说:“求和会后悔,不求和也会后悔。”
秦王问:“为什么?”
公子池回答说:“如果大王割让河东地区求和,三国虽然会撤军,但大王一定会说:‘可惜啊!三国即将撤军,我却用三座城池来换取和平。’这是求和的后悔。
如果大王不求和,三国军队进入函谷关,咸阳必定危险,大王又会说:‘可惜啊!我因为舍不得三座城池而没有求和。’这是不求和的后悔。”
秦王说:“既然无论怎样都会后悔,我宁愿因为失去三座城池而后悔,也不愿因为咸阳陷入危险而后悔。我决定求和了。”
最终,秦王派公子池用三座城池向三国求和,三国的军队于是撤退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三国攻秦入函谷-注解
三国攻秦:指战国时期,齐、楚、韩三国联合攻打秦国。
函谷:古代重要的关隘,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是秦国东部的门户。
秦王:指秦昭襄王,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重要君主。
楼缓:秦国的重臣,担任相国一职。
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区,今山西省一带,是秦国的重要领土。
公子池:秦国的宗室成员,秦王的重要谋士。
咸阳:秦国的都城,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三城:指秦国割让给三国的三座城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三国攻秦入函谷-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秦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国在面对三国联军进攻时的决策过程。文本通过秦王与楼缓、公子池的对话,展现了秦国在危机时刻的外交策略和决策智慧。
首先,文本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面对齐、楚、韩三国的联合进攻,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秦王在危机时刻,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割让领土来换取和平,这体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常见的外交手段——以土地换和平。
其次,文本通过楼缓与公子池的对话,展现了秦国君臣在面对危机时的不同态度。楼缓主张割让河东,认为这是避免国家灾难的最佳选择,体现了务实的外交策略。而公子池则提出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他认为无论割让领土与否,秦王都会后悔,这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在决策时的两难境地。
公子池的‘讲亦悔,不讲亦悔’的论断,揭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在决策时的无奈与矛盾。割让领土虽然可以暂时避免战争,但会削弱国家的实力;而不割让领土,则可能面临更大的危险。这种两难的选择,正是战国时期诸侯国在外交决策中常见的困境。
最后,秦王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割让三城以换取和平,体现了他在危机时刻的果断与智慧。这一决策虽然暂时避免了战争,但也为秦国未来的扩张埋下了隐患。文本通过这一决策过程,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在外交决策中的复杂性与艰难性。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对话,生动地刻画了秦王、楼缓、公子池等人物形象。秦王在面对危机时的焦虑与果断,楼缓的务实与公子池的深刻思考,都通过简短的对话得以体现。这种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与思想的手法,是《战国策》的典型艺术特色。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外交策略,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通过简洁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与思想,体现了《战国策》作为历史散文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