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或为六国说秦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或为六国说秦王-原文

或为六国说秦王曰:“土广不足以为安,人众不足以为强。

若土广者安,人众者强,则桀、纣之后将存。

昔者赵氏亦尝强矣。

曰赵强何若?

举左案齐,举右案魏,厌案万乘之国,二国,千乘之宋也。

筑刚平,工无东野,刍牧薪采莫敢窥东门。

当是时,卫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曰:‘吾将还其委质,而朝于邯郸之君乎!’

于是天下有称伐邯郸者,莫不令朝行。

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

齐太公闻之,举兵伐魏,壤地两分,国家大危。

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

郢威王闻之,寝不寐,食不饱,帅天下百姓,以与申缚遇于泗水之上,而大败申缚。

赵人闻之至枝桑,燕人闻之至之格道。

格道不通,平际绝。

齐战败不胜,谋则不得,使陈毛释剑掫,委南听罪,西说赵,北说燕,内喻其百姓,而天下乃齐释。

于是夫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以同言郢威王于侧纣之间。

臣岂以郢威王为政衰谋乱以至于此哉?

郢为强,临天下诸侯,故天下乐伐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或为六国说秦王-译文

有人为六国向秦王进言说:“土地广阔不足以保证安全,人口众多不足以保证强大。

如果土地广阔就能安全,人口众多就能强大,那么夏桀、商纣的后代就会继续存在。

从前赵国也曾强大过。

说赵国强大到什么程度呢?

左手可以压制齐国,右手可以压制魏国,压制万乘之国,两国,千乘的宋国。

修建刚平城,工匠不敢到东野去,放牧和砍柴的人不敢窥视东门。

当时,卫国像累卵一样危险,天下的士人相互商议说:‘我们将归还他们的委质,而向邯郸的君主朝拜吧!’

于是天下有声称要讨伐邯郸的人,没有不让他们立即行动的。

魏国讨伐邯郸,因此退到逢泽会盟,乘坐夏车,称夏王,朝拜天子,天下都跟随。

齐太公听说后,举兵讨伐魏国,土地被分割,国家陷入大危机。

梁王亲自抱着质子和玉璧,请求成为陈侯的臣子,天下才放过梁国。

郢威王听说后,夜不能寐,食不下咽,率领天下百姓,与申缚在泗水之上相遇,大败申缚。

赵国人听说后到了枝桑,燕国人听说后到了格道。

格道不通,平际断绝。

齐国战败不胜,谋划不得,派陈毛放下剑,向南听罪,向西游说赵国,向北游说燕国,对内安抚百姓,天下才放过齐国。

于是积累薄弱的变成厚实,聚集少量的变成众多,以同样的言辞在郢威王和纣王之间游说。

我难道认为郢威王是因为政治衰败、谋略混乱才到这种地步的吗?

郢国强大,凌驾于天下诸侯之上,所以天下乐于讨伐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或为六国说秦王-注解

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主要国家。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这里可能指的是秦始皇或其前任。

桀、纣: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两者都以暴政著称。

赵氏:指战国时期的赵国。

左案齐,举右案魏:指赵国在军事上对齐国和魏国的控制或影响。

刚平:赵国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逢泽之遇:指魏国在逢泽(地名)与赵国或其他国家的会盟或战争。

夏车、夏王:夏车可能指古代的一种战车,夏王可能指夏朝的君主或象征性的称号。

齐太公:指齐国的君主,可能是指齐桓公或其后的君主。

梁王:指魏国的君主,魏国又称梁国。

郢威王:指楚国的君主,郢是楚国的都城。

泗水:古代的一条重要河流,位于今山东省。

枝桑、格道:枝桑和格道可能是古代的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陈毛:可能是齐国的一位将领或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或为六国说秦王-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讲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各国君主的外交策略。文中提到的赵、魏、齐、楚等国,通过军事行动和外交手段,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

文中提到的‘土广不足以为安,人众不足以为强’,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于国土和人口的重视,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安全和强盛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往往导致战争和冲突,如文中所述的魏伐邯郸、齐伐魏等事件。

通过对比桀、纣的暴政和赵、魏等国的强盛,文中暗示了君主应以德治国,而非单纯依靠军事力量。同时,文中也展示了各国君主在外交上的智慧和策略,如梁王请为陈侯臣,以及郢威王帅天下百姓与申缚遇于泗水之上等。

此外,文中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强国的复杂态度,一方面羡慕强国的力量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又担心强国的扩张会威胁到自己的安全。这种矛盾的心理在战国时期普遍存在,也是导致各国之间不断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也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状况,对于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四-或为六国说秦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07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