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秦王与中期争论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秦王与中期争论-原文

秦王与中期争论,不胜。

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

或为中期说秦王曰:“悍人也。中期适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纣,必杀之矣。”

秦王因不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秦王与中期争论-译文

秦王与中期进行争论,但没有取得胜利。

秦王非常生气,中期则慢慢地离开了。

有人为中期向秦王解释说:“中期是个刚强的人。他正好遇到了明君,如果遇到的是桀、纣那样的暴君,他肯定会被杀。”

秦王因此没有追究中期的罪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秦王与中期争论-注解

秦王:指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这里具体指秦昭襄王。

中期: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辩士,以机智和辩才著称。

桀、纣:分别指夏朝的末代君主桀和商朝的末代君主纣,两人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暴君的典型。

悍人:指性格刚烈、不畏强权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秦王与中期争论-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秦王与中期之间的一场争论。秦王作为一国之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在与中期的争论中却未能取胜,这反映了中期非凡的辩才和智慧。秦王因此大怒,但中期却从容不迫地离开,这种态度不仅显示了中期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也体现了他不畏强权的性格。

文中提到的‘悍人’一词,是对中期性格的精准描述。中期之所以能够在与秦王的争论中不落下风,正是因为他具备了这种不畏强权、坚持己见的品质。这种品质在战国时期的辩士中尤为珍贵,因为他们在面对君主时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此外,文中提到的‘桀、纣’两位暴君,是对秦王的一种隐晦的警告。说客通过提及这两位暴君,暗示秦王如果继续以暴政治国,可能会步桀、纣的后尘,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这种历史隐喻不仅增加了文本的深度,也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暴政的深刻反思。

最后,秦王因说客的劝解而没有追究中期的罪责,这一情节展示了秦王作为一位明君的一面。他能够听取臣下的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种开明的态度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秦王与中期的争论,展现了战国时期辩士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暴政的反思和对明君的期待。文本简洁而富有深意,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秦王与中期争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0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