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献则谓公孙消-原文
献则谓公孙消曰:
“公,大臣之尊者也,数伐有功。
所以不为相者,太后不善公也。
辛戎者,太后之所亲也。
今亡于楚,在东周。
公何不以秦、楚之重,资而相之于周乎?
楚必便之矣。
是辛戎有秦、楚之重,太后必悦公,公相必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献则谓公孙消-译文
献则对公孙消说:
“您是大臣中地位尊贵的人,多次征战有功。
之所以没有成为宰相,是因为太后不喜欢您。
辛戎是太后亲近的人。
现在他逃亡到楚国,在东周。
您为什么不利用秦国和楚国的力量,资助他并在周国担任宰相呢?
楚国一定会因此受益。
这样辛戎有了秦国和楚国的支持,太后一定会对您满意,您成为宰相就是必然的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献则谓公孙消-注解
献:指献公,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君主。
公孙消: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臣,曾多次参与秦国的军事行动。
太后:指秦国的太后,即秦献公的母亲,对朝政有重要影响。
辛戎:太后亲近的人物,因某种原因逃亡到楚国。
秦、楚之重:指秦国和楚国的力量或影响力。
资而相之于周:利用秦、楚的力量支持辛戎在东周的地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献则谓公孙消-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一个典型例子。文中通过献公与公孙消的对话,展示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宫廷政治。
首先,文中提到的“太后不善公也”反映了太后对公孙消的不满,这种不满可能源于公孙消的功高震主或是其他政治原因。这种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是战国时期各国常见的现象。
其次,文中提到的“辛戎者,太后之所亲也”说明了辛戎在太后心中的地位,这种亲近关系使得辛戎成为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棋子。辛戎逃亡到楚国,显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人员流动和政治避难现象。
再次,献公建议公孙消利用秦、楚的力量支持辛戎在东周的地位,这一策略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通过支持辛戎,公孙消不仅可以改善与太后的关系,还可以增强秦国在东周的影响力。
最后,文中提到的“楚必便之矣”和“太后必悦公”展示了这一策略的双重效果:一方面可以赢得楚国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改善与太后的关系,从而达到公孙消成为宰相的目的。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策略和宫廷政治,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权力斗争。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