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原文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秦之异人质于赵,处于(户卯)城。故往说之口:“子傒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自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秦,必来请子。”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必无危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傒有承国之业,士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傒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而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间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桀,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公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计。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秦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译文

濮阳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见到了秦国的人质异人,回家后对父亲说:“种田的利润有多少倍?”父亲回答:“十倍。”“珠宝玉石的利润有多少倍?”父亲回答:“百倍。”“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利润有多少倍?”父亲回答:“无数倍。”吕不韦说:“现在努力种田,辛苦劳作,却得不到温饱和余粮;现在建立一个国家,立一个君主,恩泽可以流传后世。我愿意去做这件事。”

秦国的异人被作为人质留在赵国,住在(户卯)城。吕不韦去对他说:“子傒有继承国家的基业,又有母亲在国内。现在你没有母亲在国内,外托于不可知的国家,一旦违背约定,自己就会变成粪土。现在你听我的计策,请求回国,就可以拥有秦国。我为你出使秦国,一定会来请你。”

于是吕不韦去对秦王后的弟弟阳泉君说:“你的罪过足以致死,你知道吗?你的门下没有不居高位的,太子门下却没有显贵的人。你的府库中藏满了珍珠宝玉,你的骏马充满了外厩,美女充满了后宫。秦王年事已高,一旦去世,太子掌权,你就会像累卵一样危险,不会在朝廷中长寿。我有办法可以让你富贵千万年,安稳如泰山四维,必定不会有危亡的祸患。”阳泉君离开座位,请求听他的计策。吕不韦说:“秦王年事已高,王后没有儿子,子傒有继承国家的基业,士仓又辅佐他。一旦秦王去世,子傒即位,士仓掌权,王后的门庭必定会荒芜。子异人是个贤才,被遗弃在赵国,没有母亲在国内,他引领西望,希望有一天能回国。王后如果诚心请求立他为太子,那么子异人就会从无国变成有国,王后也会从无子变成有子。”阳泉君说:“好。”于是进宫劝说王后,王后便请求赵国让子异人回国。

赵国没有立即遣送子异人,吕不韦对赵国说:“子异人是秦国的宠子,没有母亲在国内,王后想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如果秦国想要攻打赵国,不会因为一个儿子而改变计划,这是抱着一个空质。如果让子异人回国并立为太子,赵国厚礼送他回去,这是不敢违背恩德和背叛施恩,是自己在讲德。秦王年事已高,一旦去世,即使有子异人,也不足以结好秦国。”赵国于是遣送了子异人。

子异人回到秦国,吕不韦让他穿上楚国的衣服去见王后。王后喜欢他的样子,赞赏他的智慧,说:“我是楚国人。”于是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改名为楚。秦王让他诵读,他说:“小时候被遗弃在外,没有师傅教导,不习惯诵读。”秦王作罢,便让他留下。吕不韦私下对秦王说:“陛下曾经在赵国驾车,赵国的豪杰,知名的不少。现在大王回国,他们都向西望。大王没有派一个使者去安抚他们,我担心他们都会有怨心。应该让边境早关晚开。”秦王认为他说得对,赞赏他的计策。王后劝秦王立子楚为太子。秦王于是召见丞相,命令说:“我的儿子没有比楚更好的。”立子楚为太子。

子楚即位后,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号为文信侯,食邑蓝田十二县。王后成为华阳太后,诸侯都向秦国进献城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注解

吕不韦: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政治家,曾任秦国丞相,对秦国的统一有重要贡献。

异人:即秦庄襄王,原名异人,后改名子楚,是秦孝文王的儿子,秦始皇的父亲。

阳泉君:秦国王后的弟弟,地位显赫,但因权力斗争而面临危险。

子傒:秦孝文王的另一个儿子,异人的兄弟,有继承王位的资格。

士仓:秦国的权臣,支持子傒继承王位。

华阳太后:秦庄襄王的母亲,后成为秦国的太后,对秦国的政治有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主要讲述了吕不韦如何通过智慧和策略,帮助异人(后来的秦庄襄王)从赵国回到秦国,并最终成为秦国的太子。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吕不韦的政治智慧和商业头脑,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宫廷斗争。

首先,吕不韦通过与父亲的对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通过商业活动获得的利润是有限的,而通过政治手段获得的利益则是无限的。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吕不韦的商业智慧,也揭示了他对政治权力的深刻理解。

其次,吕不韦通过与阳泉君的对话,巧妙地利用了阳泉君对自身处境的担忧,提出了一个既能保全阳泉君,又能帮助异人回国的方案。这一策略不仅展示了吕不韦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权臣之间的复杂关系。

最后,吕不韦通过与赵国的交涉,成功地使异人回到秦国,并最终成为秦国的太子。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吕不韦的外交才能,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吕不韦的智慧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和外交环境,同时也揭示了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和政治家的多重身份。这一故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0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