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楼啎约秦魏-原文
楼啎约秦、魏,魏太子为质,纷疆欲败之。
谓太后曰:“国与还者也,败秦而利魏,魏必负之。负秦之日,太子为粪矣。”
太后坐王而泣。
王因疑于太子,令之留于酸枣。
楼子患之。
昭衍为周之梁,楼子告之。
昭衍见梁王,梁王曰:“何闻?”
曰:“闻秦且伐魏。”
王曰:“为期与我约矣。”
曰:“秦疑于王之约,以太子留酸枣而不之秦。秦王之计曰:‘魏不与我约,必攻我;我与其处而待之见攻,不如先伐之。’以秦强折节而下与国,臣恐其害于东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楼啎约秦魏-译文
楼啎与秦国和魏国达成协议,魏国的太子作为人质,纷疆想要破坏这个协议。
他对太后说:“国家是相互往来的,如果打败秦国而对魏国有利,魏国必定会背弃我们。背弃秦国的那一天,太子就会像粪土一样被抛弃。”
太后坐在国王面前哭泣。
国王因此对太子产生怀疑,命令他留在酸枣。
楼啎对此感到忧虑。
昭衍前往周国的梁地,楼啎将此事告诉了他。
昭衍见到梁王,梁王问:“你听到了什么消息?”
昭衍回答:“听说秦国将要攻打魏国。”
梁王说:“我们已经约定了日期。”
昭衍说:“秦国对您的约定产生怀疑,因为太子留在酸枣而不去秦国。秦王计划说:‘如果魏国不与我们约定,必定会攻打我们;我们与其在这里等待被攻击,不如先发制人。’秦国强大,却屈尊与我们国家结盟,我担心这会对东周造成危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楼啎约秦魏-注解
楼啎:战国时期魏国的谋士,以智谋著称。
秦、魏:指战国时期的秦国和魏国,两国之间常有战争和外交纷争。
魏太子:魏国的太子,作为人质被送往秦国,以确保两国之间的和平。
纷疆:指两国之间的边界争端和冲突。
太后:魏国的太后,通常指魏王的母亲,对国家政治有重要影响。
粪:此处比喻为无价值、被抛弃的状态。
酸枣:地名,位于魏国境内,太子被留在此地。
昭衍:战国时期周国的使者,负责外交事务。
梁王:指魏国的国王,因魏国都城在大梁,故称梁王。
秦王:指秦国的国王,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成为六国的威胁。
东周:指周朝的东周时期,战国时期周朝已经衰落,但仍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楼啎约秦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之间的外交纷争。魏国的谋士楼啎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魏国的利益,但秦国的强大和魏国内部的矛盾使得局势复杂化。
文中首先提到楼啎约秦、魏,魏太子为质,这表明魏国希望通过人质的方式来确保与秦国的和平。然而,纷疆欲败之,说明两国之间的边界争端并未因此平息,反而有加剧的趋势。
楼啎对太后的进言揭示了魏国内部的矛盾。他指出,如果魏国在秦国的压力下屈服,太子作为人质将失去价值,甚至可能被抛弃。太后因此哭泣,魏王也因此对太子产生怀疑,命令太子留在酸枣。这一情节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信任缺失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昭衍作为周国的使者,前往魏国进行外交斡旋。楼啎将秦国的动向告知昭衍,昭衍则向梁王传达了秦国的威胁。梁王的回应表明,秦国对魏国的态度已经发生变化,秦王的计策是先发制人,主动进攻魏国。
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还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楼啎的智谋、太后的忧虑、魏王的犹豫以及秦王的强势,共同构成了这段历史故事的丰富内涵。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和权力斗争。魏国作为一个小国,如何在强大的秦国面前自保,成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问题。楼啎的智谋和昭衍的外交斡旋,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和使者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和情节的展开,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太后的哭泣、魏王的犹豫、秦王的强势,都通过简练的语言得以表现,展现了《战国策》作为历史散文的艺术魅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互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