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原文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
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文信侯去而不快。
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
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
甘罗曰:“臣行之。”
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
甘罗曰:“夫项櫜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
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
曰:“知之。”
“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
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
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
曰:“知之。”
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
唐曰:“请因孺子而行!”
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
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
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
曰:“闻之。”
“闻张唐之相燕与?”
曰:“闻之。”
“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资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
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译文
文信侯想要攻打赵国以扩大河间的领土,派遣刚成君蔡泽去燕国任职三年,燕国的太子作为人质被送到秦国。
文信侯于是请求张唐去燕国担任宰相,想与燕国一起攻打赵国,以扩大河间的领土。
张唐推辞说:“去燕国必须经过赵国,赵国人如果抓到我,会得到百里的土地。”
文信侯离开后感到不快。
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么不高兴呢?”
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去燕国任职三年,燕国的太子已经作为人质送到秦国了。现在我亲自请求张卿去燕国担任宰相,他却不肯去。”
甘罗说:“我去办这件事。”
文信侯斥责他说:“我自己去请他都不肯,你怎么能办到呢?”
甘罗说:“项櫜七岁就成为孔子的老师,我现在已经十二岁了,君侯不妨试试我,何必急着斥责我呢?”
甘罗去见张唐,问:“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相比如何?”
张唐说:“武安君战胜攻取的次数,数不胜数;攻下的城池,也不知有多少。我的功劳不如武安君。”
甘罗问:“您明明知道自己的功劳不如武安君吗?”
张唐说:“知道。”
“应侯在秦国的地位,与文信侯相比如何?”
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权。”
甘罗问:“您明明知道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权吗?”
张唐说:“知道。”
甘罗说:“应侯想攻打赵国,武安君反对,结果在离咸阳七里的地方被绞死。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担任宰相,您却不肯去,我不知道您会死在哪里了!”
张唐说:“请让我跟您一起去吧!”
于是命令库房准备车辆,马厩准备马匹,府库准备财物,定下了出发的日期。
甘罗对文信侯说:“请借给我五辆车,我要为张唐先去赵国报信。”
甘罗见到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
甘罗问赵王:“您听说燕国的太子丹去了秦国吗?”
赵王说:“听说了。”
“您听说张唐要去燕国担任宰相吗?”
赵王说:“听说了。”
“燕国的太子去秦国,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去燕国担任宰相,说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秦国和燕国互不欺骗,那么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秦国和燕国之所以互不欺骗,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想攻打赵国以扩大河间的领土。现在大王给我五座城以扩大河间,我请求让燕国的太子回国,与强大的赵国一起攻打弱小的燕国。”
赵王立即割让五座城以扩大河间,让燕国的太子回国。
赵国攻打燕国,得到了上谷的三十六县,与秦国分享了十分之一的战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注解
文信侯:战国时期秦国的丞相吕不韦的封号,他在秦国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动了秦国的强大。
河间: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战国时期是赵国的重要地区。
刚成君蔡泽:战国时期燕国的重臣,曾代表燕国出使秦国,促成燕太子丹入质秦国。
燕太子:指燕国的太子丹,他是燕国的继承人,被送往秦国作为人质,以确保燕国与秦国的联盟。
张唐: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文信侯吕不韦曾试图派他出使燕国,以联合燕国攻打赵国。
甘罗:战国时期秦国的少年才子,年仅十二岁便展现出非凡的智慧,成功说服张唐出使燕国。
武安君:指秦国的名将白起,因其战功显赫,被封为武安君。
应侯:指秦国的丞相范雎,他在秦国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曾推动秦国的对外扩张。
咸阳:秦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是秦国的政治中心。
上谷: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北部,战国时期是燕国的重要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联合燕国攻打赵国,以扩大秦国在河间地区的影响力。故事的核心人物是年仅十二岁的甘罗,他以其智慧和胆识,成功说服了张唐出使燕国,并最终促成了秦、燕联合攻打赵国的计划。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各国之间的博弈。文信侯吕不韦作为秦国的丞相,深谙外交之道,他通过派遣蔡泽出使燕国,成功使燕太子丹入质秦国,为秦国的扩张奠定了基础。然而,当他试图派张唐出使燕国时,却遭到了拒绝。此时,甘罗的出现成为了转折点。甘罗虽然年幼,但他以智慧和胆识说服了张唐,展现了战国时期少年才子的风采。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刻画了各个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文信侯的焦虑、张唐的犹豫、甘罗的机智,都在对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甘罗与张唐的对话,充满了智慧和策略。甘罗通过对比武安君白起和应侯范雎的地位,巧妙地指出了张唐的处境,最终说服了他出使燕国。这种对话的艺术手法,使得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军事联盟。秦国通过联合燕国攻打赵国,成功扩大了在河间地区的影响力。同时,甘罗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少年才子的智慧和胆识。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历史记录的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外交智慧和策略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紧凑的情节,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各国之间的博弈。甘罗的智慧和胆识,成为了故事的核心亮点,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