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文信侯出走-原文
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
秦下甲而攻赵。
司马空说赵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为尚书,习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习赵事。请为大王设秦、赵之战,而亲观其孰胜。赵孰与秦大?”
曰:“不如。”
“民孰与之众?”
曰:“不如。”
“金钱粟孰与之富?”
曰:“弗如。”
“国孰与之治?”
曰:“不如。”
“相孰与之贤?”
曰:“不如。”
“将孰与之武?”
曰:“不如。”
“律令孰与之明?”
曰:“不如。”
司空马曰:“然则大王之国,百举而无及秦者,大王之国亡。”
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计。”
司空马曰:“大王裂赵之半以赂秦,秦不接刃而得赵之半,秦必悦。内恶赵之守,外恐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卻兵,赵守半国以自存。秦衔赂以自强,山东必恐;亡赵自危,诸侯必惧。惧而相救,则从事可成。臣请大王约从。从事成,则是大王名亡赵之半,实得山东以敌秦,秦不足亡。”
赵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赵,赵赂以河间十二县,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赵之半以强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计。”
司空马曰:“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请为大王悉赵兵以遇。”
赵王不能将。
司空马曰:“臣效愚计,大王不用,是臣无以事大王,愿自请。”
司空马去赵,渡平原。
平原津令郭遗劳而问:“秦兵下赵,上客从赵来,赵事何如?”
司空马言其为赵王计而弗用,赵必亡。
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赵何时亡?”
司空马曰:“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其交甚亲,其为人疾贤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韩仓果恶之,王使人代。
武安君至,使韩仓数之曰:“将军战胜,王觞将军。将军为寿于前而捍匕首,当死。”
武安君曰:“繓病钩,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惧死罪于前,故使工人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请以出示。”
出之袖中,以示韩仓,状如振捆,缠之以布。“愿公入明之。”
韩仓曰:“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
武安君北面再拜赐死,缩剑将自诛,乃曰:“人臣不得自杀宫中。”
遇司空马门,趣甚疾,出諔门也。
右举剑将近自诛,臂短不能及,衔剑征之于柱以自刺。
武安君死五月,赵亡。
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磋嗞乎,司空马!”
又以为司空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赵,非不肖也。
赵去司空马而国亡。
国亡者,非无贤人,不能用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文信侯出走-译文
文信侯离开秦国,与司空马一起前往赵国,赵国任命他为守相。
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在秦国担任丞相,我曾在他手下任职,担任尚书,熟悉秦国的事务。现在大王让我担任小官,熟悉赵国的事务。请让我为大王策划秦、赵之间的战争,亲自观察哪一方会获胜。赵国与秦国相比,哪个更大?”
赵王回答:“不如秦国。”
“人口哪个更多?”
赵王回答:“不如秦国。”
“金钱和粮食哪个更富足?”
赵王回答:“不如秦国。”
“国家哪个更安定?”
赵王回答:“不如秦国。”
“丞相哪个更贤能?”
赵王回答:“不如秦国。”
“将领哪个更勇武?”
赵王回答:“不如秦国。”
“法律哪个更严明?”
赵王回答:“不如秦国。”
司空马说:“既然如此,大王的国家在各个方面都不如秦国,大王的国家将会灭亡。”
赵王说:“你不远千里来到赵国,全心全意地教导我国事,我愿意听取你的计策。”
司空马说:“大王可以将赵国的一半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国不用动刀兵就能得到赵国的一半土地,秦国一定会高兴。秦国在国内担心赵国的防守,在国外害怕诸侯的救援,一定会接受这个提议。秦国接受土地后撤兵,赵国保留一半国土以自保。秦国依靠贿赂而强大,山东诸侯必定感到恐惧;赵国灭亡后,诸侯也会感到危险。他们感到恐惧后就会互相救援,这样事情就可以成功。我请求大王联合诸侯。事情成功后,大王名义上失去了赵国的一半土地,实际上得到了山东诸侯的支持来对抗秦国,秦国不足以灭亡。”
赵王说:“之前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割让了河间的十二个县,土地减少,兵力削弱,最终仍然无法避免秦国的威胁。现在又要割让赵国的一半土地来增强秦国的力量,我们自己的力量无法自保,国家将会因此灭亡。希望你提出别的计策。”
司空马说:“我年轻时在秦国担任刀笔吏,以官长的身份担任小官,从未担任过军队的统帅,请让我为大王统领赵国的军队来应对秦国。”
赵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司空马说:“我献上愚计,大王不采纳,我无法再为大王效力,请允许我离开。”
司空马离开赵国,渡过平原。
平原津的县令郭遗慰劳他并问道:“秦军攻打赵国,你从赵国来,赵国的情况如何?”
司空马说他为赵王献策但未被采纳,赵国必定灭亡。
平原令问:“以你的判断,赵国何时会灭亡?”
司空马说:“如果赵国任用武安君为将,一年内会灭亡;如果杀了武安君,不到半年就会灭亡。赵王的臣子中有个叫韩仓的人,他曲意逢迎赵王,与赵王关系非常亲密,他为人嫉贤妒能,嫉妒功臣。现在国家危亡,赵王一定会听信他的话,武安君必死无疑。”
韩仓果然厌恶武安君,赵王派人取代了他的职位。
武安君来到赵王面前,韩仓指责他说:“将军打了胜仗,赵王赐酒给将军。将军在赵王面前祝寿时手持匕首,应当处死。”
武安君说:“我患有钩虫病,身体肥大,手臂短小,无法触及地面,举止不敬,害怕在前犯下死罪,所以让工匠做了木制假手来接替真手。如果大王不信,我可以拿出来展示。”
他从袖中拿出假手,展示给韩仓看,形状像捆扎的木头,用布包裹着。“希望您能向大王说明。”
韩仓说:“我受命于大王,赐将军死罪,不得赦免。我不敢多言。”
武安君面向北方,再次拜谢后准备自尽,他说:“臣子不能在宫中自杀。”
他经过司空马的门前,走得非常快,出了諔门。
他右手举剑准备自尽,但手臂太短无法触及,于是用嘴衔住剑柄,靠在柱子上自刺。
武安君死后五个月,赵国灭亡。
平原令见到各位公卿时,必定会说:“唉,司空马!”
他认为司空马被秦国驱逐,并非不明智;离开赵国,也并非无能。
赵国失去了司空马,国家因此灭亡。
国家灭亡的原因,并非没有贤人,而是不能任用贤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文信侯出走-注解
文信侯:战国时期秦国的丞相吕不韦的封号,因其在秦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而闻名。
司空马:战国时期赵国的官员,曾任守相,后因赵王不听其建议而离开赵国。
守相:战国时期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国家的防御和军事事务。
秦下甲:指秦国出兵攻打赵国,’下甲’意为出兵。
赵王: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具体指赵孝成王。
河间十二县:赵国的一片领土,位于今河北省河间市一带,曾作为赵国向秦国割让的土地。
武安君:赵国名将李牧的封号,因其在军事上的杰出表现而闻名。
韩仓:赵国的大臣,与赵王关系密切,但因嫉妒贤能而陷害武安君。
平原津令:平原津的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平原津的行政事务。
郭遗:平原津令的名字,负责接待司空马并询问赵国的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文信侯出走-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赵国在秦国压力下的政治和军事困境。文中通过司空马与赵王的对话,展现了赵国在面对强秦时的无奈与挣扎。司空马作为一位有远见的官员,提出了割地求和以保全国家的策略,但赵王因之前的失败经验而犹豫不决,最终未能采纳其建议。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小国在强国压力下的生存困境。司空马的建议虽然看似妥协,实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试图通过割地来换取时间和空间,以便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对抗秦国。然而,赵王的犹豫和韩仓的嫉妒最终导致了赵国的灭亡,这揭示了在关键时刻决策的重要性以及内部腐败对国家命运的致命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司空马的冷静与智慧、赵王的犹豫与无奈、韩仓的嫉妒与阴险,都在对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武安君李牧的悲剧性结局,通过细节描写(如他因手臂短而无法自杀的细节),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使读者对这位名将的悲惨命运感到深深的同情。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赵国灭亡的一个重要片段,还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它揭示了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国家的存亡不仅取决于外部的军事力量,更取决于内部的决策和团结。赵国的灭亡,正是由于内部的不和与决策的失误,这一历史教训对后世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战国时期赵国在秦国压力下的困境与挣扎,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决策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