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四国为一将以攻秦-原文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
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
群臣莫对。
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
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
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
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
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
对曰:“有。”
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
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梁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
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汙,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
秦王曰:“然。”
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四国为一将以攻秦-译文
四个国家联合起来,准备攻打秦国。
秦王召集了六十位大臣和宾客,问他们说:“四个国家联合起来,准备对付秦国,我在国内感到屈辱,百姓在外面受苦,该怎么办呢?”
大臣们没有人回答。
姚贾回答说:“我愿意出使四个国家,必定能破坏他们的计划,平息他们的军队。”
于是秦王赐给他一百辆车,一千斤黄金,穿上他的衣服和帽子,带着他的剑。
姚贾辞别秦王,破坏了四个国家的计划,阻止了他们的军队,与他们建立了友好关系,回报了秦国。
秦王非常高兴,封姚贾为千户侯,任命他为上卿。
韩非知道后,说:“姚贾用珍珠和贵重宝物,向南出使楚国和吴国,向北出使燕国和代国之间三年,四个国家的联盟未必能成功,而珍珠和贵重宝物却都用在了国内。这是姚贾利用秦王的权力,国家的宝物,在外面与诸侯结交,希望秦王明察。而且梁国的监门子,曾经在梁国偷盗,后来在赵国做臣子却被驱逐。现在任用世监门子,梁国的大盗,赵国的逐臣,与他一起谋划国家大事,这不是激励群臣的方法。”
秦王召见姚贾,问他说:“我听说你用我的财物结交诸侯,有这回事吗?”
姚贾回答说:“有。”
秦王说:“你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
姚贾回答说:“曾参孝顺他的父母,天下人都希望他做自己的儿子;子胥忠于他的君主,天下人都希望他做自己的臣子;贞女工巧,天下人都希望她做自己的妃子。现在我忠于大王,大王却不知道。如果我不回到四个国家,还能去哪里呢?如果我不忠于君主,四个国家的君主还会用我吗?梁国听信谗言而诛杀良将,纣王听信谗言而杀害忠臣,最终导致身死国亡。现在大王听信谗言,就不会有忠臣了。”
秦王说:“你是监门子,梁国的大盗,赵国的逐臣。”
姚贾说:“太公望,是齐国的逐夫,朝歌的废屠,子良的逐臣,棘津的仇人不被任用,文王任用他而称王。管仲,是鄙人的商人,南阳的弊幽,鲁国的免囚,桓公任用他而称霸。百里奚,是虞国的乞丐,用五张羊皮被卖,穆公任用他而使西戎朝拜。文公任用中山的盗贼,而在城濮取得胜利。这四位士人,都有污点和丑闻,被天下人诽谤,明主任用他们,知道他们可以立功。如果像卞随、务光、申屠狄那样的人,君主怎么能用他们呢?所以明主不取他们的污点,不听他们的非议,考察他们是否能为己所用。所以能够保存社稷的人,即使有外界的诽谤也不听;即使有高世的名声,没有实际的功劳也不赏赐。因此群臣不敢以虚妄的愿望来期望君主。”
秦王说:“对。”
于是再次任用姚贾,并诛杀了韩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四国为一将以攻秦-注解
四国为一:指四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这里的四国可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楚、燕、赵等国。
姚贾:战国时期秦国的外交家,以智慧和辩才著称,曾多次出使各国,为秦国争取利益。
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法治和权术,著有《韩非子》。
太公望:即姜子牙,周朝开国功臣,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周朝。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百里奚:春秋时期秦国著名政治家,辅佐秦穆公使秦国强盛。
卞随、务光、申屠狄:古代传说中的隐士,以高洁著称,但未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五-四国为一将以攻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秦国面临四国联合进攻的危机时,姚贾主动请缨出使四国,成功化解了危机,并因此受到秦王的赏识和封赏。然而,韩非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姚贾利用秦国的财宝结交诸侯,有损国家利益。秦王在听取双方意见后,最终决定继续重用姚贾,并诛杀了韩非。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权谋斗争。姚贾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智慧和辩才,更在于他能够准确把握各国的心态和利益诉求,从而有效地瓦解了四国的联盟。这种外交策略在战国时期极为常见,体现了当时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利益交换。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姚贾的机智和自信、韩非的尖锐和直率、秦王的犹豫和决断,都在对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别是姚贾在为自己辩护时,引用了太公望、管仲、百里奚等历史人物的例子,既增强了自己的说服力,也展示了作者对历史典故的娴熟运用。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姚贾的成功和韩非的失败,实际上反映了法家思想和纵横家思想在当时的较量。法家强调法治和权术,主张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而纵横家则注重外交和谋略,主张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来实现国家利益。秦王最终选择重用姚贾,诛杀韩非,表明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纵横家的思想更符合秦国的实际需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政治斗争以及思想文化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