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齐助楚攻秦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齐助楚攻秦-原文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

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

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

王曰:“何也?”

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至,称病不朝。

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

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

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臣可以言乎?”

王曰:“可矣。”

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事。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固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韩氏从之。

楚兵大败于杜陵。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齐助楚攻秦-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攻打秦国,占领了曲沃。

后来,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齐国和楚国的关系很好,秦惠王对此感到忧虑,对张仪说:“我想攻打齐国,但齐国和楚国关系很好,你为我考虑一下,该怎么办?”

张仪说:“大王您为我准备车马和财物,我愿意去试试。”

张仪南下见楚王,说:“我们秦国最敬重的人,没有比大王您更重要的了;我最愿意效忠的人,也没有比大王您更重要的了。我们秦国最憎恨的人,没有比齐王更重要的了;我最憎恨的人,也没有比齐王更重要的了。现在齐国的罪行,对我们秦国来说非常严重,我们秦国想要攻打它,但大国(楚国)却与它关系很好,因此我们秦国的国王无法下令,我也无法为您效忠。如果大王您能关闭与齐国的边境,断绝与齐国的关系,我愿意让秦王献上商於之地,方圆六百里。这样一来,齐国必然会衰弱,齐国衰弱后必然会成为大王的附庸。这样,您既能在北方削弱齐国,又能在西方与秦国交好,还能私吞商於之地作为利益,这一计策可以带来三重好处。”

楚王非常高兴,在朝廷上宣布:“我得到了商於之地,方圆六百里。”

群臣听到后都来祝贺,只有陈轸后来见到楚王,没有祝贺。

楚王说:“我没有动用一兵一卒,没有伤害一个人,就得到了商於之地六百里,我自认为很聪明!各位士大夫都来祝贺,你却不祝贺,为什么?”

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商於之地不可能得到,而且祸患一定会到来,所以不敢随便祝贺。”

楚王问:“为什么?”

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重视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作为盟友。现在土地还没有得到,齐国却先被断绝了关系,楚国就孤立了,秦国又怎么会重视一个孤立的国家呢?而且,如果先断绝与齐国的关系,再要求土地,秦国肯定不会答应。先断绝与齐国的关系,再要求土地,一定会被张仪欺骗。被张仪欺骗后,大王一定会后悔。这样,西方会与秦国结下仇怨,北方会断绝与齐国的关系,两国的军队一定会来攻打我们。”

楚王不听,说:“我的事情已经办好了!你闭嘴不要说话,等着看我的结果。”

楚王派人去断绝与齐国的关系,使者还没有回来,又再次派人去断绝关系。

张仪回到秦国后,秦国派人去与齐国交好,齐国和秦国的关系暗中恢复。

楚国于是派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

张仪回来后,称病不上朝。

楚王说:“张仪是不是认为我没有断绝与齐国的关系?”

于是派勇士去辱骂齐王。

张仪知道楚国已经断绝了与齐国的关系,于是出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方圆六里。”

使者说:“我听说的是六百里,不是六里。”

张仪说:“我本来就是个普通人,怎么可能得到六百里?”

使者回去报告楚王,楚王大怒,想要出兵攻打秦国。

陈轸说:“我可以说话了吗?”

楚王说:“可以。”

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好计策,大王不如趁机送给秦国一座名城,与秦国一起攻打齐国,这样我们虽然失去了秦国的土地,但可以从齐国那里得到补偿。楚国不擅长全面作战。现在大王已经断绝了与齐国的关系,又责怪秦国欺骗我们,这样我们反而促成了齐国和秦国的联合,必然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楚王不听,于是出兵攻打秦国。

秦国与齐国联合,韩国也加入了。

楚军在杜陵大败。

因此,楚国的土地和人民虽然没有被削弱,但仅仅是为了救亡,计策失误在于陈轸,错误地听从了张仪的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齐助楚攻秦-注解

曲沃: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闻喜县一带,春秋时期为晋国的重要城邑。

惠王:指秦惠文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以任用张仪、推行连横策略著称。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推行连横策略闻名,曾为秦国效力。

商於之地: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一带,战国时期为秦国的战略要地。

陈轸:战国时期楚国的谋士,以智谋著称,曾多次为楚王出谋划策。

杜陵: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战国时期为秦国的军事重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齐助楚攻秦-评注

本文选自《战国策·楚策》,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与楚国之间的外交博弈,以及张仪如何通过巧妙的策略离间齐楚联盟,最终使秦国在战略上占据优势的故事。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思想精髓。纵横家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张仪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其游说楚王的过程充分展示了纵横家的智慧与谋略。他通过夸大齐国的威胁、许诺商於之地等手段,成功离间了齐楚联盟,为秦国赢得了战略主动。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洁明快,对话生动传神。张仪与楚王的对话展现了张仪的机智与楚王的轻信,而陈轸的劝谏则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通过对比张仪的巧言令色与陈轸的忠言逆耳,作者巧妙地揭示了楚王决策的失误与楚国失败的必然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外交策略。秦国通过张仪的连横策略,成功削弱了齐楚联盟,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文也揭示了楚国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尤其是楚王轻信张仪、忽视陈轸的忠告,最终导致楚国在杜陵之战中惨败。

此外,本文还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地位与作用。张仪作为游说之士,凭借其智慧与口才,能够在各国之间纵横捭阖,影响国家决策。而陈轸作为楚国的谋士,虽然未能说服楚王,但其忠言逆耳的形象也为后世所铭记。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生动的叙事与深刻的分析,展现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性与残酷性,同时也揭示了纵横家的智慧与谋略,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齐助楚攻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05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