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甘茂攻宜阳-原文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
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
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
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
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
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赏。
明日鼓之,宜阳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甘茂攻宜阳-译文
甘茂攻打宜阳,三次击鼓进攻但士兵们都没有冲上去。
秦国的右将尉对他说:“您不讨论用兵之道,必定会陷入极大的困境。”
甘茂说:“我作为一个外来者却能在秦国担任宰相,是因为我用宜阳作为诱饵来吸引大王。
现在攻打宜阳却无法攻下,公孙衍和樗里疾在内部阻挠我,而公中又在外部用韩国来逼迫我,这样下去就没有再进攻的机会了!
请让我明天再次击鼓进攻,如果还是无法攻下,我就把宜阳的城墙作为我的坟墓。”
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增加公共的赏赐。
第二天击鼓进攻,宜阳被攻下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甘茂攻宜阳-注解
甘茂: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以智谋和勇猛著称,曾为秦国攻占多个重要城池。
宜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战略要地。
三鼓:古代作战时,击鼓三次以激励士气,通常表示三次进攻或三次激励。
秦之右将:秦国的高级将领,负责指挥右翼军队。
尉:古代官职,负责军事指挥或地方治安。
公孙衍: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曾任秦国相国,以智谋著称。
樗里疾: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以勇猛和忠诚闻名。
公中:可能指秦国的高级官员或将领,具体身份不详。
韩:战国时期的韩国,与秦国相邻,常与秦国发生战争。
郭:古代城墙的外围部分,通常指城墙的外墙或外城。
墓:此处比喻为战死之地,表示甘茂决心以宜阳为战场,誓死攻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甘茂攻宜阳-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战国策》,记载了甘茂攻打宜阳的战役。甘茂作为秦国的将领,面对宜阳久攻不下的困境,展现了他非凡的智谋和坚定的决心。文中通过甘茂与秦之右将的对话,揭示了甘茂的战略意图和心理状态。
甘茂在对话中提到,他之所以能够成为秦国的相国,是因为他以宜阳为诱饵,吸引了秦王的注意。然而,宜阳久攻不下,使得他在国内受到公孙衍和樗里疾的排挤,在国外则受到韩国的威胁。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甘茂意识到必须尽快攻下宜阳,否则将再无机会。
甘茂的决心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提出,如果明日再攻不下宜阳,就将宜阳的外城作为自己的墓地。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仅激励了士兵的士气,也展现了他作为将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甘茂还自掏腰包,增加了对士兵的赏赐,进一步激励了士气。这种策略不仅体现了甘茂的智慧,也反映了他对士兵的关怀和对胜利的渴望。最终,甘茂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回报,宜阳被成功攻下。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战国时期将领的智勇双全和视死如归的精神。甘茂的形象不仅是一个勇猛的将领,更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他的成功不仅在于军事上的胜利,更在于他能够审时度势,灵活应对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面。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刻画了甘茂的形象和心理活动。文中对甘茂的决心和智慧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和战略思维。同时,文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也极具画面感,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战争的紧张和激烈。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甘茂攻打宜阳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战争策略。通过对甘茂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将领的生存状态和战争策略,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