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甘茂相秦-原文
甘茂相秦。
秦王爱公孙衍,与之间有所立,因自谓之曰:“寡人且相子。”
甘茂之吏道而闻之,以告甘茂。
甘茂因入见王曰:“王得贤相,敢再拜贺。”
王曰:“寡人托国于子,焉更得贤相?”
对曰:“王且相犀首。”
王曰:“子焉闻之?”
对曰:“犀首告臣。”
王怒于犀首之泄也,乃逐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甘茂相秦-译文
甘茂担任秦国的宰相。
秦王喜欢公孙衍,与他私下有所约定,于是自言自语说:“我将任命你为宰相。”
甘茂的官吏在路上听到了这句话,便告诉了甘茂。
甘茂于是进宫见秦王说:“大王得到了贤能的宰相,我敢再次拜贺。”
秦王说:“我把国家托付给你,哪里还能得到贤能的宰相?”
甘茂回答说:“大王将要任命犀首为宰相。”
秦王问:“你从哪里听说的?”
甘茂回答说:“犀首告诉我的。”
秦王对犀首泄露消息感到愤怒,于是将他驱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甘茂相秦-注解
甘茂:战国时期秦国的宰相,以智谋和忠诚著称。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具体指哪位秦王不详,但在此上下文中应为秦惠文王或秦武王。
公孙衍:即犀首,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任秦国的宰相。
犀首:公孙衍的别称,因其智谋如犀牛之首而得名。
托国:指君主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某人,表示极大的信任。
泄:泄露秘密,此处指公孙衍泄露了秦王欲立他为相的消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甘茂相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段政治斗争。甘茂作为秦国的宰相,以其机智和忠诚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文中,秦王对公孙衍(犀首)的喜爱和信任,以及甘茂的机智应对,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关系和人物性格。
首先,秦王对公孙衍的喜爱和信任,体现了战国时期君主对人才的重视。秦王不仅私下与公孙衍有所交流,还打算任命他为宰相,这表明公孙衍在秦王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然而,这种私下的交流和打算,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隐秘性。
其次,甘茂的机智应对,展示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高超手腕。甘茂通过自己的吏员得知秦王欲立公孙衍为相的消息后,并没有直接表达不满或反对,而是以祝贺的方式巧妙地提醒秦王,公孙衍已经泄露了这个秘密。这种机智的应对,不仅避免了直接冲突,还成功地让秦王对公孙衍产生了不满,最终导致公孙衍被逐出秦国。
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隐秘性,还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甘茂的机智和忠诚,秦王的信任和猜疑,公孙衍的智谋和失误,都在短短的文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这种通过简洁的文字展现复杂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手法,正是《战国策》的艺术特色之一。
此外,这段古文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段政治斗争,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通过对这段古文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以及人物在复杂政治斗争中的生存策略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