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宜阳未得-原文
宜阳末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
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
公不如进兵攻宜阳,宜阳拔,则公之功多矣。
是樗里疾、公孙衍无事也,秦众尽怨之深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宜阳未得-译文
宜阳还没有攻下,秦国的士兵死伤很多,甘茂想要停止战争。
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与樗里疾、公孙衍有矛盾,在国外又与韩侈结怨,现在您用兵没有取得战功,您一定会陷入困境。
您不如继续进军攻打宜阳,如果宜阳被攻下,那么您的功劳就大了。
这样樗里疾、公孙衍就没有事情可做了,秦国的民众也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怨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宜阳未得-注解
宜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战国时期为韩国的重要城池。
秦:指战国时期的秦国,位于今陕西省一带,是战国七雄之一。
甘茂: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曾多次参与秦国的对外战争。
樗里疾: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人物,曾任秦国丞相,与甘茂有政治上的矛盾。
公孙衍: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人物,曾任秦国丞相,与甘茂有政治上的矛盾。
韩侈:战国时期韩国的政治人物,与甘茂有政治上的矛盾。
左成:战国时期秦国的谋士,曾为甘茂出谋划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宜阳未得-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秦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甘茂在攻打宜阳时的困境及其谋士左成的建议。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策略。
首先,文本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和内部权力斗争。甘茂在攻打宜阳时,不仅面临外部的军事压力,还要应对内部的政治对手樗里疾和公孙衍的排挤。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正是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生态的缩影。
其次,文本通过左成的建议,揭示了战国时期谋士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左成指出,甘茂如果停止进攻宜阳,将会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而继续进攻则有可能扭转局势,建立功勋。这种策略性的建议,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和远见。
此外,文本还反映了战国时期军事行动与政治斗争的紧密联系。甘茂的军事行动不仅是为了扩张领土,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这种军事与政治的相互影响,是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生态的重要特征。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通过简洁明了的对话,生动地刻画了甘茂和左成的性格和心理。甘茂的犹豫和左成的果断形成了鲜明对比,增强了文本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通过生动的对话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