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宜阳之役楚畔秦而合於韩-原文
宜阳之役,楚畔秦而合於韩。
秦王惧。
甘茂曰:“楚虽合韩,不为韩氏先战;韩亦恐战而楚有变其后。
韩、楚必相御也。
楚言与韩,而不余怨于秦,臣是以知其御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宜阳之役楚畔秦而合於韩-译文
在宜阳的战役中,楚国背叛了秦国而与韩国结盟。
秦王感到害怕。
甘茂说:“楚国虽然与韩国结盟,但不会为韩国率先开战;韩国也担心一旦开战,楚国会在背后有变。
韩国和楚国必然会互相防备。
楚国虽然口头上与韩国结盟,但对秦国并没有多余的怨恨,我因此知道他们会互相防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宜阳之役楚畔秦而合於韩-注解
宜阳之役:指战国时期秦国与韩国在宜阳(今河南宜阳)发生的一场战役。
楚畔秦:指楚国背叛了与秦国的联盟。畔,通‘叛’,背叛。
合於韩:指楚国与韩国结盟。合,结盟。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具体为秦昭襄王。
甘茂: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韩氏:指韩国。氏,古代对诸侯国的称呼。
相御:相互防备、牵制。御,防备。
不余怨于秦:指楚国对秦国没有多余的怨恨。余怨,多余的怨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宜阳之役楚畔秦而合於韩-评注
《宜阳之役》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国与韩国在宜阳发生的一场战役。这段文字通过甘茂的分析,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军事策略。
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诸侯国争霸的时代,各国之间合纵连横,外交关系错综复杂。楚国原本与秦国结盟,但在宜阳之役中背叛了秦国,转而与韩国结盟。这种背叛行为反映了当时各国为了自身利益,不惜背弃盟约的现实。
其次,从历史意义来看,甘茂的分析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牵制和防备。甘茂认为,尽管楚国与韩国结盟,但楚国不会主动为韩国出战,而韩国也担心楚国在战争中会有变数。这种相互防备的心理,使得韩、楚两国虽然结盟,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形成合力对抗秦国。这种分析不仅体现了甘茂的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微妙关系。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甘茂的谋略和秦王的担忧。甘茂的分析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指出了楚国与韩国结盟的表面现象,又深入剖析了背后的实质问题。这种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和思想的手法,是《战国策》的一大特色。
最后,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还通过甘茂的分析,揭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军事思想。这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政治和军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甘茂的智慧和分析能力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综上所述,《宜阳之役》这段文字通过甘茂的分析,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牵制的心理,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