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原文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
王曰:“善。”
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
楚王以其言责汉中於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亡臣,固谓楚王曰:‘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译文
在宜阳的战役中,冯章对秦王说:“如果不攻下宜阳,韩国和楚国就会趁我们疲惫之时进攻,国家必定会陷入危险!不如答应将汉中给楚国,以取悦他们。楚国高兴了就不会进攻,韩国就会孤立无援,对我们秦国无可奈何!”
秦王说:“好。”
于是秦王派冯章去答应将汉中给楚国,随后攻下了宜阳。
楚王根据冯章的话要求秦国交出汉中,冯章对秦王说:“大王可以假装失去我,对楚王说:‘我本来就没有土地可以给楚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注解
宜阳之役:指战国时期秦国与韩国在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宜阳地理位置重要,是秦国东进的关键。
冯章:战国时期秦国的谋士,以智谋著称,曾为秦国出谋划策,帮助秦国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秦王:指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具体为秦昭襄王,他在位期间秦国国力强盛,积极扩张。
韩、楚:指战国时期的韩国和楚国,韩国位于秦国东部,楚国位于秦国南部,两国均为秦国的劲敌。
汉中:位于今陕西省南部,战国时期是秦国与楚国争夺的重要地区,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
楚王:指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具体为楚怀王,他在位期间楚国与秦国多次发生冲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国与韩国、楚国之间的政治与军事博弈。宜阳之役是秦国东进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冯章作为秦国的谋士,提出了以汉中为诱饵,分化韩、楚联盟的策略。这一策略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善于利用外交手段,通过利益交换来达到战略目的的特点。
冯章的计谋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智谋,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秦国通过许诺汉中给楚国,成功使楚国在宜阳之战中保持中立,从而孤立了韩国,最终攻占了宜阳。这一策略的成功实施,不仅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也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在政治与军事斗争中的重要作用。谋士们通过智慧和策略,往往能够左右战争的胜负,甚至改变国家的命运。冯章的计谋不仅是对当时局势的精准判断,也是对人性与利益的深刻洞察。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精炼,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与智慧。冯章的言辞机智,秦王的果断决策,都通过简短的对话得以生动体现。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心理。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记录了战国时期秦国扩张的重要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博弈策略。它不仅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与军事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