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医扁鹊见秦武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医扁鹊见秦武王-原文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医扁鹊见秦武王-译文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向他展示了自己的病情,扁鹊请求为他治疗。

左右的人说:“君王的病,位于耳朵前面,眼睛下面,治疗未必能好,反而可能会让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

武王将这些话告诉了扁鹊。

扁鹊愤怒地扔下他的石针,说:“君王与懂得医术的人商量治疗,却与不懂医术的人讨论,这样下去,如果秦国的政事也是这样处理,那么君王一举一动都会导致国家灭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医扁鹊见秦武王-注解

扁鹊:古代著名医学家,被誉为中医的鼻祖,其医术高超,擅长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秦武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以勇武著称,但在位期间也面临诸多政治和军事挑战。

耳之前,目之下:这里指的是疾病的位置,暗示疾病位于头部的重要部位,治疗风险较大。

石:在古代中医中,石针是一种治疗工具,用于针灸等医疗操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医扁鹊见秦武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通过扁鹊与秦武王的对话,展现了古代医者与君主之间的互动,以及医者在面对政治压力时的坚持与无奈。

首先,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医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扁鹊作为一位医术高超的医者,他的诊断和治疗建议直接关系到君主的健康,甚至国家的安危。然而,他的建议却受到了左右近臣的质疑和阻挠,这揭示了古代社会中,医者往往需要在政治和权力的夹缝中求生存的现实。

其次,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对话,刻画了扁鹊的坚定和秦武王的犹豫。扁鹊的愤怒和投石之举,不仅表达了他对左右近臣无知的不满,也象征了他对医道的坚持和对真理的追求。这种通过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体现了古代文学的精炼和深刻。

最后,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扁鹊与秦武王的具体事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和医疗的实际情况。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医者在政治斗争中的处境,以及医者对国家和君主健康的重要影响。这种历史记录为我们研究古代医学史和政治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通过扁鹊与秦武王的对话,展现了古代医者在政治和权力面前的坚持与无奈,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医扁鹊见秦武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02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