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义渠君之魏-原文
义渠君之魏,公孙衍谓义渠君曰:“道远,臣不得复过矣,请谒事情。”
义渠君口:“愿闻之。”
对曰:“中国无事于秦,则秦且烧(艹热)获君之国;中国为有事于秦,则秦且轻使重币,而事君之国也。”
义渠君曰:“谨闻令。”
居无几何,五国伐秦。
陈圳谓秦王曰:“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王不如赂之以抚其心。”
秦王曰:“善。”
因以文绣千匹,好女百人,遗义渠君。
义渠君致群臣而谋曰:“此乃公孙衍之所谓也。”
因起兵袭秦,大败秦人于李帛之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义渠君之魏-译文
义渠君前往魏国,公孙衍对义渠君说:“路途遥远,我不能再来了,请允许我向您陈述一些事情。”
义渠君说:“我愿意听。”
公孙衍回答说:“如果中原各国不对秦国采取行动,那么秦国将会烧毁您的国家;如果中原各国对秦国采取行动,那么秦国将会派遣使者带着重礼来讨好您的国家。”
义渠君说:“我谨记您的教诲。”
没过多久,五个国家联合攻打秦国。
陈圳对秦王说:“义渠君是蛮夷中的贤明君主,大王不如用财物来安抚他的心。”
秦王说:“好。”
于是秦王赠送了一千匹精美的绣品和一百名美女给义渠君。
义渠君召集群臣商议说:“这正是公孙衍所说的那种情况。”
于是义渠君起兵袭击秦国,在李帛一带大败秦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义渠君之魏-注解
义渠君:义渠是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义渠君即义渠国的君主。
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智谋和外交手段著称。
中国:此处指中原地区,即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所在区域。
秦: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陕西省一带,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著称。
烧(艹热)获:烧毁和掠夺,指秦国会采取极端手段对付义渠国。
轻使重币:派遣使者并赠送大量财物,以示友好或收买。
五国伐秦:指战国时期五个诸侯国联合攻打秦国的历史事件。
陈圳:战国时期秦国的谋士,以智谋辅佐秦王。
文绣:精美的丝织品,常作为贵重的礼物。
好女:美貌的女子,常作为礼物赠送。
李帛: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秦国与义渠国交战的地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义渠君之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义渠国与秦国之间的外交和军事斗争。文本通过对话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谋斗争。
首先,公孙衍的预言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远见。他准确地预见了秦国在不同情况下对义渠国的态度和行为,为义渠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建议。这种预见性不仅展示了公孙衍的智谋,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微妙的外交平衡。
其次,文本中的‘中国无事于秦’和‘中国为有事于秦’反映了中原诸侯国与秦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秦国作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对外政策直接影响着周边小国的命运。这种大国与小国之间的互动,是战国时期国际关系的一个缩影。
再者,陈圳的建议和秦王的反应展示了秦国在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时的策略。通过赠送文绣和好女,秦国试图以物质利益收买义渠君,以达到安抚和控制的目的。这种策略在当时的外交中颇为常见,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权谋和算计。
最后,义渠君的反应和行动揭示了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义渠君在得知秦国的真实意图后,果断采取军事行动,最终大败秦军。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义渠君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小国在面对大国压力时的反抗精神。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情节,深刻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谋斗争。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