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魏谓魏冉-原文
魏谓魏冉曰:“公闻东方之语乎?”
曰:“弗闻也。”
曰:“辛、张阳、毋泽说魏王、薛公、公叔也,曰:‘臣战,载主契国以与王约,必无患矣。若有败之者,臣请挈领。然而臣有患也。夫楚王之以其臣请挈领,然而臣有患也。夫楚王之以其国依冉也,而事臣之主,此臣之甚患也。’
今公东而因言于楚,是令张仪之言为禹,而务败公之事也。
公不如反公国,德楚而观薛公之为公也。
观三国之所求于秦而不能得者,请以号三国以自信也。
观张仪与泽之所不能得于薛公者也,而公请之以自重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魏谓魏冉-译文
魏国的人对魏冉说:“您听说过东方的言论吗?”
魏冉回答:“没有听说过。”
魏国的人说:“辛、张阳、毋泽对魏王、薛公、公叔说:‘我们作战,带着主上的契约与国家与王约定,必定没有后患。如果有失败的人,我们愿意承担责任。然而我们也有忧虑。楚王让他的臣子承担责任,然而我们也有忧虑。楚王让他的国家依赖魏冉,而侍奉我们的主上,这是我们非常忧虑的。’
现在您向东去并对楚国说话,这是让张仪的话像禹一样,而致力于破坏您的事情。
您不如返回您的国家,对楚国表示友好,并观察薛公对您的态度。
观察三国对秦国所求而得不到的东西,请用号令三国来增强自己的信心。
观察张仪与毋泽对薛公所求而得不到的东西,而您请求这些来增加自己的分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魏谓魏冉-注解
魏冉: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任秦国丞相,对秦国的强大有重要贡献。
东方之语:指来自东方国家(如魏国)的言论或消息。
辛、张阳、毋泽: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或谋士,具体身份不详,但在此文中他们是向魏王、薛公、公叔进言的人。
魏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
薛公:战国时期的一位贵族或重要官员,具体身份不详。
公叔:战国时期的一位贵族或重要官员,具体身份不详。
挈领:古代的一种刑罚,意为斩首。
楚王: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任秦国丞相,以善于外交策略著称。
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以治水有功而闻名,此处比喻张仪的言论如同禹的功绩一样重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魏谓魏冉-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谋略斗争。魏冉作为秦国的重要人物,他的言行对秦国的外交政策有着重要影响。文中通过魏冉与某人的对话,揭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权力博弈和策略运用。
首先,文中提到的辛、张阳、毋泽等人向魏王、薛公、公叔进言,表达了他们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国家的忠诚。他们提出,如果战争失败,愿意承担斩首的责任,这体现了当时士人的忠诚和责任感。同时,他们也表达了对楚王依赖魏冉的担忧,这反映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猜忌。
其次,魏冉的建议是让某人回到自己的国家,与楚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观察薛公的行为。这一建议体现了魏冉的外交智慧,他通过观察和分析各国的需求和矛盾,提出了有利于秦国的策略。同时,他也指出了张仪和毋泽在薛公那里无法得到的东西,这进一步揭示了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
最后,文中提到的“禹”比喻张仪的言论如同禹的功绩一样重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张仪的推崇和对他外交策略的认可。通过这一比喻,文中强调了张仪在秦国对外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谋略斗争。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策略。通过对这段古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古人在外交和政治斗争中的智慧和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