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谓应侯曰君禽马服乎-原文
谓应侯曰:“君禽马服乎?”
曰:“然。”
“又即围邯郸乎?”
曰:“然。”
“赵亡,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以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亡鄢郢、汉中,禽马服之军,不亡一甲,虽周吕望之功,亦不过此矣。
赵亡,秦王王,武安君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
虽欲无为之下,固不得之矣。
秦尝攻韩邢,困于上党,上党之民皆返为赵。
天下之民,不乐为秦民之日固久矣。
今攻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楚、魏,则秦所得不一几何。
故不如因而割之,因以为武安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谓应侯曰君禽马服乎-译文
有人对应侯说:“您捕获了马服君吗?”
应侯回答:“是的。”
“又立即包围了邯郸吗?”
应侯回答:“是的。”
“如果赵国灭亡,秦王将称王,武安君将成为三公之一。
武安君为秦国战胜并攻取了七十多座城池,南面失去了鄢郢、汉中,捕获了马服君的军队,没有损失一兵一卒,即使是周朝的吕望的功绩,也不过如此。
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武安君成为三公之一,您能屈居其下吗?
即使您不想屈居其下,也必然无法避免。
秦国曾经攻打韩国的邢地,被困在上党,上党的百姓都返回赵国。
天下的百姓,不愿意成为秦国的百姓已经很久了。
现在攻打赵国,北方的土地将归燕国,东方的土地将归齐国,南方的土地将归楚国和魏国,那么秦国所得到的土地将不会有多少。
所以不如趁机割让土地,以此作为武安君的功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谓应侯曰君禽马服乎-注解
应侯:战国时期秦国的宰相,名范雎,因封于应地,故称应侯。
马服:指赵国的名将赵奢,因其封地在马服,故称马服君。
邯郸:赵国的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
秦王:指秦昭襄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
武安君:指秦国的名将白起,因功封于武安,故称武安君。
三公:古代中国最高级别的官职,通常指太师、太傅、太保。
鄢郢:楚国的都城,今湖北省江陵县。
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战国时期为秦国的战略要地。
周吕望:即姜子牙,周朝开国功臣,被封于吕,故称吕望。
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战国时期为韩国的领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谓应侯曰君禽马服乎-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秦策》,主要讲述了秦国宰相应侯范雎与秦王的一段对话,内容涉及秦国的战略决策和对赵国的战争。
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战争。秦国在战国末期逐渐崛起,通过一系列战争和外交手段,最终统一了中国。这段对话中的关键词如‘马服’、‘邯郸’、‘武安君’等,都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地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其次,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采用了典型的战国策士的论辩风格,语言简洁有力,逻辑严密。应侯通过一系列反问和陈述,逐步引导秦王认识到继续攻打赵国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最终提出了‘因以为武安功’的建议,即通过割地来巩固武安君白起的功绩。这种论辩方式不仅展示了应侯的智慧和谋略,也体现了战国策士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再次,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揭示了秦国在统一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局势和内部矛盾。秦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在政治上却面临着如何巩固胜利成果的问题。应侯的建议实际上是对秦国战略的一种调整,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因过度扩张而导致的内外矛盾。
最后,这段对话还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心理和民众情绪。应侯提到‘天下之民,不乐为秦民之日固久矣’,说明秦国在统一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在民心方面却面临着挑战。这种民心向背的问题,不仅是秦国统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后世统治者需要深思的历史教训。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在语言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而且在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这段古文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局势,以及秦国在统一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