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范睢至秦-原文
范睢至秦,王庭迎,谓范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范睢辞让。
是日见范睢,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睢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睢曰:“唯唯。”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睢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櫜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凌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睢再拜,秦王亦再拜。
范睢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王曰:“愿闻所失计。”
睢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君臣之不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则天下莫能害。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彊则楚附,楚彊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
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睢曰:“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蠢,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
范睢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范睢至秦-译文
范睢到达秦国,秦王亲自在朝廷迎接,对范睢说:“我早就应该亲自接受您的指教了。最近义渠的事情紧急,我每天都亲自向太后请示。现在义渠的事情已经解决,我才得以亲自接受您的指教。我自感愚钝,恭敬地行宾主之礼。”范睢谦让。
当天见到范睢的人,无不感到震惊和敬畏。秦王屏退左右,宫中空无一人,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吗?”范睢回答:“是的。”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睢还是回答:“是的。”这样重复了三次。
秦王跪着说:“先生不愿意教导我吗?”范睢谢罪说:“不敢如此。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时,只是一个在渭阳河边钓鱼的渔夫。那时,他们的交往还很疏远。后来吕尚一席话就被立为太师,与文王一同回国,这是因为他的话深刻。所以文王最终依靠吕尚取得了成功,最终统一天下,成为帝王。即使文王疏远吕望而不与他深入交谈,周朝也不会有天子的德行,文王和武王也无法成就王业。如今,我是一个漂泊在外的臣子,与王的交往还很疏远,而我想陈述的,都是关于匡正君主的事情,涉及君主的骨肉之间,我愿意陈述我的忠诚,但还不知道王的心意,所以王三次询问我都没有回答。我并不是因为害怕而不敢说,我知道今天说了,明天可能会被处死,但我并不害怕。大王如果相信并采纳我的建议,死亡对我来说不是问题,逃亡也不是我的忧虑,即使漆身成为厉鬼,披发成为狂人,也不足以让我感到羞耻。五帝的圣明而死,三王的仁德而死,五霸的贤能而死,乌获的力量而死,奔、育的勇敢而死。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处于必然的境地,可以稍微对秦国有所补益,这是我的最大愿望,我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伍子胥带着行李逃出昭关,夜行昼伏,到了凌水,没有食物,只能坐行蒲服,在吴市乞讨,最终振兴了吴国,阖庐成为霸主。如果我能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谋略,即使被幽禁,终身不再见天日,这也是我的愿望,我有什么可忧虑的呢?箕子、接舆,漆身成为厉鬼,披发成为狂人,对殷、楚没有益处。如果我能像箕子、接舆那样,漆身可以补益贤明的君主,这是我的最大荣耀,我有什么可羞耻的呢?我所担心的,只是担心我死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而身死,因此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来秦国。您上怕太后的威严,下被奸臣的谄媚所迷惑;深居宫中,离不开保傅的掌控;终身暗惑,无法明察奸邪;大的方面宗庙覆灭,小的方面自身孤立危险。这才是我所担心的!至于穷困耻辱的事情,死亡的忧虑,我并不害怕。我死而秦国得到治理,比活着更有价值。”
秦王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地处偏远,我愚钝不才,先生竟然有幸来到这里,这是上天让我困扰先生,而保存先王的宗庙。我能接受先生的指教,这是上天眷顾先王而不抛弃我这个孤儿。先生怎么能这样说!无论事情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希望先生都能教导我,不要怀疑我。”范睢再次拜谢,秦王也再次拜谢。
范睢说:“大王的国家,北有甘泉、谷口,南有泾、渭,右有陇、蜀,左有关、阪;战车千乘,勇士百万。以秦兵的勇猛,车骑的众多,对付诸侯,就像驱使韩卢去追逐跛脚的兔子一样,霸业可成。如今反而闭关自守,不敢窥视山东的兵力,这是因为穰侯为国家谋划不忠,而大王的计策有所失误。”
秦王说:“愿闻失误之处。”
范睢说:“大王越过韩、魏去攻打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好计策。出兵少,不足以伤害齐国;出兵多,则对秦国有害。我猜想大王的计策是想少出兵,而让韩、魏的军队全部出动,这是不义的。如今看到盟国不可亲近,越过别人的国家去攻打,可以吗?这是计策的疏漏!从前齐国人攻打楚国,战胜了,破军杀将,开拓了千里之地,但一寸土地也没有得到,难道齐国不想要土地吗?是因为形势不允许。诸侯看到齐国疲惫,君臣不亲,于是举兵攻打,君主受辱,军队被破,成为天下的笑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齐国攻打楚国而肥了韩、魏。这就是所谓的借贼兵而送盗粮。大王不如远交近攻,得到一寸土地就是大王的土地,得到一尺土地也是大王的土地。如今舍弃这个策略而去远攻,不是错误吗?而且从前,中山国的地方,方圆五百里,赵国独占,功成名就,利益依附,天下没有人能伤害它。如今韩、魏,地处中原,是天下的枢纽。大王如果想称霸,必须亲近中原国家,以它们为天下的枢纽,威慑楚、赵。赵国强大则楚国依附,楚国强大则赵国依附。楚、赵依附则齐国必然恐惧,恐惧必然卑辞重币来事奉秦国,齐国依附则韩、魏可以削弱。”
秦王说:“我想亲近魏国,但魏国多变,我无法亲近。请问如何亲近魏国?”范睢说:“用卑辞重币去事奉它。如果不行,就割地贿赂它。如果还不行,就举兵攻打它。”于是举兵攻打邢丘,邢丘被攻下后魏国请求依附。范睢说:“秦、韩的地形,交错如绣。秦国拥有韩国,就像树木有蛀虫,人有心腹之病。天下有变,对秦国危害最大的莫过于韩国。大王不如收服韩国。”秦王说:“我想收服韩国,但它不听,怎么办?”
范睢说:“举兵攻打荥阳,那么成皋的道路就不通;北斩太行山的道路,那么上党的军队就无法南下;一举攻下荥阳,那么韩国就会被分割成三部分。魏、韩看到必然灭亡,怎么能不听?韩国听命,霸业可成。”秦王说:“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范睢至秦-注解
范睢: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智谋著称,曾为秦昭王的重要谋士。
秦王:指秦昭王,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君主,以雄才大略著称。
吕尚:即姜子牙,周朝开国功臣,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
文王:周文王,周朝的奠基者之一,以仁德著称。
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以忠贞和智谋著称,曾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
箕子、接舆:箕子是商朝末年的贤臣,接舆是楚国的隐士,两人都以忠贞和不屈的精神著称。
穰侯:指魏冉,秦昭王时期的权臣,曾掌握秦国大权。
甘泉、谷口:秦国北部的两个重要地理要塞。
泾、渭:泾河和渭河,秦国南部的两条重要河流。
陇、蜀:陇山和蜀地,秦国西部和西南部的重要地理区域。
关、阪:关中和阪泉,秦国东部的重要地理要塞。
韩卢:韩国的名马,比喻韩国的军事力量。
蹇兔:比喻弱小的敌人。
中山: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北省一带。
邢丘:魏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荥阳:韩国的一个重要城邑,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成皋:韩国的一个重要关隘,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太行:太行山,位于今山西、河北一带,是重要的地理屏障。
上党:韩国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范睢至秦-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秦策》,主要记载了范睢与秦昭王之间的对话。范睢作为一位纵横家,以其卓越的智谋和胆识,向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这一策略对秦国后来的统一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范睢在对话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胆识。他通过引用吕尚、伍子胥、箕子、接舆等历史人物的故事,向秦昭王表明自己愿意为秦国效忠,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种忠贞不渝的精神,深深打动了秦昭王,使得秦昭王对他产生了极大的信任。
其次,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是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经典之作。他分析了秦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指出秦国不应轻易越过韩、魏去攻打强大的齐国,而应该先巩固与韩、魏的关系,逐步削弱齐国的力量。这一策略不仅避免了秦国的军事冒险,还为秦国后来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范睢还通过对地理形势的分析,进一步论证了他的战略主张。他指出,秦国地处关中,北有甘泉、谷口,南有泾、渭,右有陇、蜀,左有关、阪,地理形势极为有利。如果能够善加利用,秦国的霸业指日可待。这一分析不仅展示了范睢对地理形势的深刻理解,也为秦国的军事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后,范睢在对话中表现出的忠诚和智慧,使得秦昭王对他极为器重。秦昭王不仅采纳了他的建议,还对他表示了极大的信任和尊重。这种君臣之间的信任关系,为秦国后来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范睢作为一位纵横家的卓越才能,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范睢的‘远交近攻’战略,不仅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后世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段对话不仅是战国时期政治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贞与智慧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