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范子因王稽入秦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范子因王稽入秦-原文

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

“臣闻明主莅正,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

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

使以臣之言为可,则行而益利其道;若将弗行,则久留臣无为也。

语曰:‘人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

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乎?

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复于王前耶!

“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

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

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

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

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矣。

是何故也?为其凋荣也。

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虽尧、舜、禹、汤复生,弗能改已!

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

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

已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耶!

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

书上,秦王说之,因谢王稽说,使人持车召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范子因王稽入秦-译文

范雎通过王稽的介绍进入秦国,向秦昭王上书说:

“我听说英明的君主执政,有功劳的人不能不给予奖赏,有能力的人不能不给予官职;劳苦功高的人俸禄丰厚,功绩多的人爵位尊贵,能治理众人的人官职大。

所以没有才能的人不敢担任职务,有才能的人也不会被埋没。

如果认为我的话可行,那么就实行并进一步推广这种治国之道;如果不打算实行,那么我长期留在这里也没有用处。

俗话说:‘君主奖赏他所喜爱的人,惩罚他所厌恶的人。英明的君主则不是这样,奖赏必定给予有功的人,刑罚必定施加于有罪的人。’

现在我胸前的肉不足以抵挡砧板,腰间的肉不足以承受斧钺,怎么敢用不确定的事情来试探大王呢?

即使认为我卑贱而轻视侮辱我,难道不重视任用我的人以后不会在大王面前反复无常吗?

“我听说周朝有砥厄,宋国有结绿,梁国有悬黎,楚国有和璞。

这四件宝物,是工匠所遗失的,却成为天下的名器。

那么圣王所抛弃的,难道不足以使国家富强吗?

我听说善于使家庭富裕的人,从国家中获取财富;善于使国家富强的人,从诸侯中获取财富。

天下有英明的君主,那么诸侯就不能擅自富裕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的兴衰荣辱都掌握在君主手中。

良医知道病人的生死,圣明的君主明白事情的成败,有利的就实行,有害的就舍弃,有疑问的就稍作尝试,即使尧、舜、禹、汤复生,也不能改变这种道理!

那些极其重要的话,我不敢写在书上;那些浅显的话又不足以听取。

或许是我愚笨而不合大王的心意吧?

或许那些说我的人,认为我卑贱而不值得听取吧!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我的愿望是,希望大王能稍微赐予我一些游观的机会,让我能见到大王并进言。”

上书后,秦昭王很高兴,于是感谢王稽的推荐,派人驾车去召见范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范子因王稽入秦-注解

范子:指范雎,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纵横家,曾为秦国丞相,对秦国的强大有重要贡献。

王稽:战国时期秦国的官员,曾为秦昭王的使者,负责招揽人才。

昭王:指秦昭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在位期间秦国国力大增,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椹质:古代刑具,用于执行死刑的砧板,此处比喻承受极刑的能力。

斧钺:古代刑具,斧和钺都是用于执行死刑的工具,象征严厉的刑罚。

砥厄、结绿、悬黎、和璞:古代传说中的四种宝物,分别来自周、宋、梁、楚四国,象征珍贵和稀有。

尧、舜、禹、汤: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分别代表不同的时代和治国理念,象征圣明的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范子因王稽入秦-评注

范雎的这篇上书,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典型风格,言辞恳切,逻辑严密,充满了对明主治国的理想化描述。他首先提出了明主应当赏罚分明的原则,强调有功者必赏,有能者必官,劳大者禄厚,功多者爵尊,能治众者官大。这种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核心,即通过明确的赏罚制度来激励臣民,推动国家的发展。

范雎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典故,如‘椹质’和‘斧钺’象征严厉的刑罚,暗示自己不敢以疑事尝试于王,表达了对秦王的敬畏之情。同时,他引用了‘砥厄、结绿、悬黎、和璞’四宝的典故,暗示即使是圣王所弃之物,也可能成为国家的宝贵资源,以此劝谏秦王不要轻视任何人才或资源。

范雎还提出了‘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的观点,强调了国家与诸侯之间的利益关系。他认为,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因为明主能够洞察成败,利则行之,害则舍之。这种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外交策略,即通过权衡利弊来维护国家的利益。

最后,范雎以谦卑的态度表达了自己对秦王的忠诚和期望,希望秦王能够给予他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这种谦卑而坚定的态度,既符合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游说策略,也体现了范雎个人的智慧和胆识。

总体而言,这篇上书不仅展现了范雎的政治智慧和游说技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这篇上书,我们可以窥见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纵横家的独特风采。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范子因王稽入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00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