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秦攻韩围陉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秦攻韩围陉-原文

秦攻韩,围陉。

范睢谓秦昭王曰:“有攻人者,有攻地者。

穰侯十攻魏而不得伤者,非秦弱而魏强也,其所攻者,地也。

地者,人主所甚爱也。

人主者,人臣之所乐为死也。

攻人主之所爱,与乐死者斗,故十攻而弗能胜也。

今王将攻韩围陉,臣愿王之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也。

王攻韩围陉,以张仪为言。

张仪之力多,且削地而以自赎于王,几割地而韩不尽;

张仪之力少,则王逐张仪,而更与不如张仪者市。

则王之所以求于韩者,言可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秦攻韩围陉-译文

秦国攻打韩国,包围了陉城。

范睢对秦昭王说:“有攻打人的,有攻打地的。

穰侯十次攻打魏国却没有取得胜利,不是因为秦国弱小而魏国强大,而是因为他攻打的是土地。

土地是君主非常珍爱的。

君主是臣子乐于为之献身的。

攻打君主所珍爱的土地,与乐于为君主献身的人战斗,所以十次攻打也无法取胜。

现在大王将要攻打韩国包围陉城,我希望大王不要只攻打他们的土地,而要攻打他们的人。

大王攻打韩国包围陉城,可以以张仪为借口。

如果张仪的力量强大,他会割让土地来自我赎罪,几乎割让土地而韩国不会完全屈服;

如果张仪的力量弱小,大王可以驱逐张仪,转而与不如张仪的人交易。

那么大王所希望从韩国得到的东西,就可以通过言辞得到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秦攻韩围陉-注解

秦攻韩:指秦国对韩国的军事进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频繁战争。

陉:地名,位于韩国境内,是秦国进攻的目标之一。

范睢: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为秦昭王的重要谋士,提出过许多影响深远的策略。

秦昭王:秦国的一位君主,在位期间秦国国力大增,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穰侯:即魏冉,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臣,曾多次率军抵抗秦国的进攻。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为秦国效力,提出过连横策略,对秦国的扩张起到了重要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秦攻韩围陉-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范睢向秦昭王进谏的场景。范睢通过分析穰侯十攻魏而不得胜的原因,提出了‘攻人’与‘攻地’的区别,强调了战争中人心向背的重要性。他指出,穰侯之所以屡攻魏国而不胜,并非因为秦国弱小而魏国强大,而是因为穰侯只注重攻占土地,而忽视了魏国君臣的团结和抵抗意志。范睢认为,土地是君主所珍爱的,而君主又是臣子愿意为之效死的对象。因此,攻击君主所珍爱的土地,等于与那些愿意为君主效死的人对抗,自然难以取胜。

范睢进一步建议秦昭王在攻打韩国时,不要仅仅专注于攻占土地,而应该同时打击韩国的君臣关系。他提出以张仪为突破口,利用张仪的影响力来削弱韩国的抵抗力量。如果张仪的力量强大,可以通过割地来换取秦国的宽恕;如果张仪的力量不足,则可以驱逐张仪,转而与其他不如张仪的人进行交易。这样一来,秦国在韩国的目标就能更容易实现。

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范睢高超的战略眼光,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范睢的建议体现了纵横家的智慧,即通过外交手段和人心操控来达到军事目的。这种策略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中屡见不鲜,成为各国争霸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揭示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以及‘攻心为上’的军事思想。范睢的建议不仅是对秦昭王的进谏,也是对后世统治者的警示:在战争中,单纯依靠武力往往难以取得最终胜利,只有通过瓦解敌方的内部团结,才能真正实现战略目标。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严密,通过对比穰侯的失败与范睢的建议,突出了范睢的智慧和远见。同时,文中对张仪的分析也展现了范睢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使得整段文字充满了战略智慧和历史厚重感。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外交和军事策略参考。它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以及纵横家们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秦攻韩围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00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