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秦攻邯郸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秦攻邯郸-原文

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

庄谓王稽曰:“君何不赐军吏乎?”

王稽曰:“吾与王也,不用人言。”

庄曰:“不然。父之于子也,令有必行者,必不行者。曰‘去贵妻,卖爱妾’,此令必行者也;因曰‘毋敢思也’,此令必不行者也。宁闾妪曰,‘其夕,某孺子内某士’。贵妻已去,爱妾已卖,而心不有。欲教之者,人心固有。今君虽幸於王,不过父子之亲;军吏虽贱,不卑于守闾妪。且君擅主轻下之日久矣。闻‘三人成虎,十夫楺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

王稽不听。

军吏穷,果恶王稽、杜挚以反。’

秦王大怒,而欲兼诛范睢。

范睢曰:“臣,东鄙之贱人也,开罪于楚、魏,遁逃来奔。臣无诸侯之援,亲习之故,王举臣于羁旅之中,使职事,天下皆闻臣之身与王之举也。今遇惑或与罪人同心,而王明诛之,是王过举显于天下,而为诸侯所议也。臣愿请药赐死,而恩以相葬臣,王必不失臣之罪,而无过举之名。”

王曰:“有之。”

遂弗杀而善遇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秦攻邯郸-译文

秦国攻打邯郸,十七个月都没有攻下。

庄对王稽说:“您为什么不赏赐军吏呢?”

王稽说:“我和大王的关系,不需要听从别人的话。”

庄说:“不是这样的。父亲对于儿子,命令有必须执行的,也有不必执行的。比如‘抛弃贵妻,卖掉爱妾’,这是必须执行的命令;而‘不许思念’,这是不必执行的命令。宁闾的老妇人说,‘那天晚上,某个孩子进入了某个士人的家’。贵妻已经抛弃,爱妾已经卖掉,但心中仍然思念。想要教导他们,人心本来就是这样的。现在您虽然得到大王的宠幸,但也不过是父子之间的亲情;军吏虽然地位低贱,但也不比守门的老妇人更低。而且您长期独断专行,轻视下属。我听说‘三人成虎,十夫楺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所以说,不如赏赐军吏并礼待他们。”

王稽不听。

军吏们陷入困境,果然憎恨王稽和杜挚,并因此反叛。

秦王大怒,想要一并诛杀范睢。

范睢说:“我是东方边远地区的卑贱之人,得罪了楚国和魏国,逃到这里来投奔。我没有诸侯的援助,也没有亲近的故交,大王在流亡中提拔我,让我担任职务,天下人都知道我的身份和大王的提拔。现在遇到困惑,或许与罪人同心,而大王明察诛杀我,这样大王的过错就会显现在天下,被诸侯议论。我请求赐我毒药自尽,并以恩典安葬我,大王必定不会失去我的罪责,也不会有过错的名声。”

秦王说:“有道理。”

于是没有杀他,反而善待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秦攻邯郸-注解

邯郸: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

庄:指庄辛,战国时期赵国的谋士。

王稽: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

宁闾妪:指守门的老年妇女,这里用来比喻地位低下的人。

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就可能使人信以为真。

十夫楺椎:比喻众人的力量可以改变事实。

范睢: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谋士,曾为秦国制定了许多重要政策。

东鄙:指东部边境地区,这里指范睢的出身地。

羁旅:指在外漂泊、寄居他乡的生活状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秦攻邯郸-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战国策·秦策》,讲述了秦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久攻不下,谋士庄辛建议将领王稽赏赐军吏以激励士气,但王稽不听,最终导致军吏反叛的故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局势,还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权力与信任问题。

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各国之间的战争频繁,谋士和将领的作用尤为重要。庄辛作为赵国的谋士,能够洞察人心,提出合理的建议,体现了当时谋士的智慧和策略。王稽作为秦国的将领,虽然手握兵权,但却忽视了军吏的感受,最终导致失败,反映了权力与信任之间的微妙关系。

其次,从历史意义来看,这段文字揭示了战国时期军事策略中的心理战。庄辛提出的‘三人成虎,十夫楺椎’的比喻,强调了舆论和人心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中多次被验证,尤其是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人心的向背往往决定了成败。

再次,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对话形式,增强了故事的表现力。庄辛通过‘父之于子’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命令的执行与人心之间的关系。王稽的固执和范睢的机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范睢在面临生死关头时的机智应对,体现了他对权力和人性的深刻理解。他的言辞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还维护了秦王的声誉,显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比喻,揭示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局势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三-秦攻邯郸》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00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