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陈轸去楚之秦-原文
陈轸去楚之秦。
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
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
对曰:“臣愿之楚。”
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
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情输楚,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
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
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陈轸去楚之秦-译文
陈轸离开楚国前往秦国。
张仪对秦王说:“陈轸作为您的臣子,经常将国家机密泄露给楚国。我不能与他共事,希望您驱逐他。如果他再次回到楚国,希望您能杀了他。”
秦王说:“陈轸怎么敢去楚国呢。”
秦王召见陈轸,对他说:“我愿意听你的意见,你想去哪里?我可以为你准备车辆。”
陈轸回答说:“我希望去楚国。”
秦王说:“张仪认为你会去楚国,我自己也知道你会去楚国。你不是楚国人,为什么要去楚国呢?”
陈轸说:“我离开秦国,一定会去楚国,以顺应您和张仪的计策,同时证明我是否真的会去楚国。楚国有一个有两个妻子的人,有人挑逗他的大妻子,大妻子骂了他;挑逗他的小妻子,小妻子答应了。不久之后,这个有两个妻子的人死了。有人问挑逗者:‘你会选择大妻子还是小妻子?’挑逗者回答说:‘选择大妻子。’那人问:‘大妻子骂你,小妻子答应你,你为什么要选择大妻子呢?’挑逗者回答说:‘在她还是别人的妻子时,我希望她能答应我。现在她成为我的妻子,我希望她能为我骂别人。’现在楚王是明君,昭阳是贤相。我作为臣子,如果经常将国家机密泄露给楚国,您一定不会留我,昭阳也不会与我共事。通过这件事,可以证明我是否会去楚国。”
陈轸离开后,张仪进来,问秦王:“陈轸到底去了哪里?”
秦王说:“陈轸是天下有名的辩士,他直视着我说:‘我一定会去楚国。’我无可奈何。我于是问他:‘你一定要去楚国,那么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了。’陈轸回答说:‘不仅仅是张仪的话,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从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君主,天下人都想让他做臣子;孝己爱他的亲人,天下人都想让他做儿子。所以卖仆妾不出里巷就能找到买主,是因为他们是好仆妾;被休的妻子嫁到乡里,是因为她是好妻子。如果我不忠于您,楚国为什么要用我?忠诚尚且被抛弃,我不去楚国,还能去哪里呢?’”
秦王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善待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陈轸去楚之秦-注解
陈轸:战国时期著名的辩士,以机智和辩才著称,曾为秦国和楚国效力。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连横策略闻名,曾为秦国效力,主张联合其他国家对抗楚国。
秦王:指秦惠文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以任用张仪等纵横家而闻名。
楚:战国时期的楚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是当时的大国之一。
国情:指国家的机密或重要信息。
昭阳:楚国的贤相,以智慧和忠诚著称。
子胥:指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忠臣,以忠诚和智慧闻名。
孝己:指孝己,古代传说中的孝子,以孝顺父母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陈轸去楚之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陈轸与张仪之间的政治斗争。陈轸是秦国的臣子,但张仪怀疑他暗中向楚国泄露秦国的机密,因此建议秦王驱逐甚至杀死陈轸。秦王虽然表面上听从了张仪的建议,但实际上对陈轸的辩才和智慧有所保留。
陈轸在面对秦王的质问时,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寓言故事来为自己辩护。他讲述了一个楚国人有两个妻子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说明,即使一个人表面上对你不友好,但实际上可能是在为你着想。陈轸借此暗示,他虽然表面上与楚国有所联系,但实际上是为了秦国的利益。
陈轸的辩才和智慧在这段对话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不仅巧妙地化解了张仪的指控,还通过引用历史人物如伍子胥和孝己的例子,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忠诚。陈轸的辩词不仅逻辑严密,而且富有哲理,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辩士的风采。
这段对话还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张仪作为秦国的重臣,对陈轸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的政治现实。然而,陈轸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辩才,成功地化解了这场危机,展现了战国时期辩士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体现了战国时期辩士文化的特点。辩士们不仅需要有高超的辩才,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陈轸通过寓言故事和历史典故,不仅为自己辩护,还向秦王展示了忠诚与智慧的重要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富有哲理。陈轸的辩词不仅具有说服力,还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感,展现了战国时期辩士的风采。同时,这段对话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辩士的智慧和辩才,还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通过陈轸与张仪之间的斗争,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期辩士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对忠诚与智慧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