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苏秦始将连横-原文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悯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櫜,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苏秦始将连横-译文
苏秦最初主张连横策略,向秦惠王进言说:“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资源,北面有胡貉、代马的物资供应,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天然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防御。土地肥沃,人民富裕,战车万辆,勇士百万,沃野千里,储备丰富,地势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之国,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凭借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马的充足,兵法的精通,可以吞并诸侯,统一天下,称帝治理。希望大王稍加留意,我愿意陈述其效果。”
秦王说:“我听说,羽毛未丰满的鸟不能高飞,文章未完成的人不能诛罚,道德不深厚的人不能驱使民众,政教不顺畅的人不能烦扰大臣。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朝廷教导我,希望改日再谈。”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采纳我的建议。从前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并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汤讨伐夏朝,文王讨伐崇国,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通过战争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的呢?古代使车轮相撞,言语相结,天下统一;约从连横,兵器不藏;文士并饰,诸侯混乱;万端俱起,无法理清;科条完备,民众多伪态;书策繁多,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众无所依靠;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便废弃文治,任用武力,厚养死士,装备甲兵,在战场上取胜。仅仅依靠和平手段获取利益,安坐而扩大领土,即使是古代的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也常常希望坐而致之,但形势不允许,所以用战争来继续。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然后才能建立大功。因此,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现在想要统一天下,凌驾于万乘之上,屈服敌国,控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用兵不可。现在的继位君主,忽视至道,皆悯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由此看来,大王确实不能实行。”
苏秦向秦王上书十次,但建议未被采纳。黑貂皮衣破旧,黄金百斤耗尽,资用匮乏,离开秦国回家。他穿着破旧的草鞋,背着书箱,形容枯槁,面目黝黑,神色沮丧。回到家,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叹息说:“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叔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秦国的罪过。”于是连夜翻书,打开几十个书箱,找到太公阴符的谋略,埋头苦读,反复揣摩。读书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上。他说:“哪有游说君主不能得到金玉锦绣,取得卿相尊位的呢?”一年后,揣摩成功,他说:“这真可以说服当今的君主了。”
于是苏秦前往燕乌集阙,在华丽的宫殿下拜见赵王,与他握手交谈。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授予相印,革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黄金万溢,随从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制强大的秦国。
因此苏秦在赵国为相,关隘不通。此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都取决于苏秦的策略。不费一斗粮食,不烦一兵一卒,不战一士,不折一箭,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天下服从,一人用事,天下顺从,所以说:政治胜于武力;庙堂之内胜于四境之外。当秦国强盛时,黄金万溢为用,车轮相连,炫耀于道路,山东各国随风而服,使赵国地位大增。而苏秦,不过是穷巷掘门、桑户棬枢的士人,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无人能敌。
苏秦准备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说后,清扫宫殿,铺设道路,张乐设饮,到郊外三十里迎接。妻子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子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说:“嫂子为何以前傲慢现在卑躬呢?”嫂子说:“因为季子地位尊贵且多金。”苏秦说:“唉!贫穷时父母不认我为子,富贵时亲戚畏惧。人生在世,权势富贵,怎能忽视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苏秦始将连横-注解
连横: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指联合多个弱国对抗一个强国,与‘合纵’相对。
秦惠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名驷,是秦孝公的儿子,他在位期间秦国逐渐强大。
天府: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的地方,常用来形容四川盆地。
神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始祖,被尊为‘神农氏’。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尧、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王,以仁德治国著称。
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夏朝的开国君主。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以推翻暴政著称。
文王、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和武力统一天下。
齐桓:指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以‘尊王攘夷’政策著称。
太公阴符:指姜太公的《阴符经》,是一部古代兵书,主要讲述军事策略和治国之道。
武安君:苏秦在赵国被封的爵位,武安是地名,君是爵位。
燕乌集阙:指燕国的都城,阙是城门的意思。
赵王: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这里指赵武灵王。
华屋:指华丽的宫殿。
洛阳:古代中国的都城之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苏秦始将连横-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秦策一》,主要讲述了苏秦游说秦惠王的过程及其失败后的反思与努力。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主张‘连横’策略,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联合各国对抗秦国。然而,秦惠王并未采纳他的建议,苏秦因此陷入困境,最终回到家中,经历了人生的低谷。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纵横家的生存状态。苏秦的游说失败,不仅体现了秦惠王的谨慎和务实,也揭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权力博弈和外交策略的复杂性。苏秦的失败并非因为他缺乏才智,而是因为秦惠王对当时的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秦国尚未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苏秦的言辞和行动,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执着于理想、不畏挫折的纵横家形象。苏秦的言辞充满了雄辩和逻辑,他列举了历史上的诸多战争案例,试图说服秦惠王采取武力统一天下。然而,秦惠王的回应则显得冷静而理性,他提出了‘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的观点,表明他对时局的深刻理解。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苏秦的个人经历,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苏秦的失败和后来的成功,揭示了纵横家在战国时期的生存状态和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苏秦最终通过努力和智慧,成功游说赵国,被封为武安君,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苏秦的个人才华,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
此外,这段文字还揭示了人性中的势利和现实的残酷。苏秦在失败后回到家中,遭到了家人的冷落,甚至妻子、嫂子和父母都不再理睬他。然而,当他成功之后,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尤其是嫂子对他的态度从冷漠变为恭敬。这一情节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的势利和现实的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和财富的崇拜。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苏秦的游说经历,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纵横家的生存状态。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通过苏秦的个人经历揭示了人性中的势利和现实的残酷。这段文字的艺术特色在于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情节,刻画了一个执着于理想、不畏挫折的纵横家形象,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权力博弈和外交策略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