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秦惠王谓寒泉子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秦惠王谓寒泉子-原文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

“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

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

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

寡人忿然,含怒日久。

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

寒泉子曰:

“不可。

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

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

秦惠王曰:

“受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秦惠王谓寒泉子-译文

秦惠王对寒泉子说:

“苏秦欺骗了我,想凭借他一个人的智慧,反复游说东山的君主,以此来欺骗秦国。

赵国本来就依仗他们人多势众,所以先派苏秦用财物去联合诸侯。

诸侯们不可能统一,就像一群鸡不能同时栖息在一处一样明显。

我对此非常愤怒,已经忍了很久。

我想派武安子去向他们表达我的意思。”

寒泉子说:

“不行。

如果是攻城略地,可以派武安子。

但如果是处理国家外交事务,与诸侯打交道,应该派客卿张仪。”

秦惠王说:

“我接受你的建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秦惠王谓寒泉子-注解

秦惠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名驷,是秦孝公的儿子,秦国的强大始于他的统治时期。

寒泉子:战国时期的著名谋士,以智慧和谋略著称,曾为秦国出谋划策。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主张合纵抗秦,曾游说六国联合对抗秦国。

东山之君:指东方的诸侯国君主,此处泛指六国诸侯。

赵固: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名雍,曾与秦国多次交战。

武安子: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名白起,以勇猛善战著称,被封为武安君。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主张连横策略,曾为秦国出使各国,游说诸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秦惠王谓寒泉子-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秦惠王与寒泉子的一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政治关系和外交策略。秦惠王对苏秦的欺骗行为感到愤怒,认为苏秦试图通过个人的智慧来操纵东方诸侯,联合对抗秦国。秦惠王的愤怒不仅是对苏秦个人的不满,更是对六国联合抗秦的担忧。

寒泉子作为秦国的谋士,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他认为,武安子白起适合攻城略地,但在外交策略上,张仪更为合适。寒泉子的建议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相应的策略,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

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斗争和谋略运用。苏秦和张仪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分别主张合纵和连横策略,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影响各国的政治走向。秦惠王和寒泉子的对话则展示了秦国在面对六国联合时的应对策略,体现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强大和智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君主的智囊,更是国家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寒泉子的建议不仅是对秦惠王的回应,更是对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深刻理解。他的建议体现了谋士的智慧和远见,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对话生动,通过秦惠王和寒泉子的对话,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对话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秦惠王的愤怒和寒泉子的冷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本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事件,更是对战国时期外交策略和谋士作用的生动写照。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斗争,以及谋士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作用。这段古文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秦惠王谓寒泉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98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