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泠向谓秦王-原文
泠向谓秦王曰:
“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宋破,晋国危,安邑,王之有也。
燕、赵恶齐、秦之合,必割地以交于王矣。
齐必重于王,则向之攻宋也,且以恐齐而重王。
王何恶向之攻宋乎?
向以王之明为先知之,故不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泠向谓秦王-译文
泠向对秦王说:
“我泠向想要通过齐国来侍奉大王,让齐国去攻打宋国。
宋国一旦被攻破,晋国就会陷入危险,安邑这个地方就会归大王所有。
燕国和赵国都害怕齐国和秦国的联合,一定会割让土地来与大王交好。
齐国一定会更加重视大王,那么我泠向攻打宋国,也是为了震慑齐国,从而让大王更加重要。
大王为什么要反对我泠向攻打宋国呢?
我泠向认为大王英明,早已预见到这些,所以之前没有明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泠向谓秦王-注解
泠向:泠向,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擅长外交策略,曾为秦国效力。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具体为秦昭襄王,是秦国在战国时期的重要君主之一。
齐:齐国,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以富庶和文化著称。
宋:宋国,战国时期的小国,位于今河南东部,后被齐国所灭。
晋国:晋国,春秋时期的强国,战国时期分裂为韩、赵、魏三国。
安邑:安邑,晋国的都城,位于今山西夏县。
燕、赵:燕国和赵国,战国七雄中的两国,分别位于今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
恐齐:使齐国感到恐惧,通过军事或外交手段使齐国屈服。
重王:使秦王在诸侯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增强秦国的威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泠向谓秦王-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是泠向对秦王的进言,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策略和权力斗争。泠向作为纵横家,深谙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他提出通过攻打宋国来削弱齐国,进而威胁晋国,使秦国在诸侯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首先,泠向的策略体现了战国时期‘远交近攻’的外交思想。他建议秦王联合齐国攻打宋国,这样不仅可以削弱宋国,还能间接威胁晋国,使晋国的安邑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这种策略充分利用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使秦国在不动用大量兵力的情况下,通过外交手段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其次,泠向的分析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指出,燕国和赵国对齐国和秦国的联合感到不安,必然会割地求和,以换取秦国的支持。这种分析不仅显示了泠向对各国心理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利益交换。
最后,泠向的进言还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谋略。他通过巧妙的言辞,使秦王相信攻打宋国不仅不会损害秦国的利益,反而会增强秦国的威望和地位。这种策略的成功实施,不仅需要高超的外交技巧,还需要对各国形势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策略,还揭示了纵横家在权力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泠向的进言不仅是对秦王的一次成功游说,也是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经典案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