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楚攻魏张仪谓秦王-原文
楚攻魏。
张仪谓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劲之,魏战胜,复听于秦,必入西河之外;不胜,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王用仪言,取皮氏卒万人,车百乘。以与魏。
犀首战胜威王,魏兵罢弊,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楚攻魏张仪谓秦王-译文
楚国攻打魏国。
张仪对秦王说:“不如帮助魏国增强实力,如果魏国战胜了,就会再次听从秦国的命令,必定会献出西河以外的土地;如果魏国战败了,魏国无法守住,大王您必定能夺取这些土地。”
秦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调集了皮氏的士兵一万人,战车一百辆,去支援魏国。
犀首(魏国将领)战胜了楚威王,但魏国的军队疲惫不堪,害怕秦国,果然献出了西河以外的土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楚攻魏张仪谓秦王-注解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策划合纵连横而闻名。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具体为秦惠文王。
魏: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
西河之外:指黄河以西的地区,是当时魏国的重要领土。
皮氏:地名,位于今山西境内,当时属于魏国。
犀首:魏国将领,名公孙衍,以勇猛著称。
威王:指魏惠王,魏国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楚攻魏张仪谓秦王-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记载了张仪为秦国策划的一次外交军事行动。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擅长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为秦国谋取利益。在这段记载中,张仪向秦王建议,通过支持魏国来间接控制西河之外的土地。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纵横家的智慧。张仪的策略不仅展示了其高超的外交手段,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相互利用和制衡。魏国在战胜后因国力衰弱而不得不向秦国屈服,这正是战国时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典型写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叙事清晰,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张仪的谋略和秦王的决策过程。文中对事件的描述虽简短,但情节紧凑,逻辑严密,充分体现了《战国策》作为历史散文的特点。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记载不仅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提供了重要资料,也揭示了秦国逐渐崛起并最终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张仪的谋略和秦王的果断决策,为秦国后来的扩张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战争,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外交策略的艺术。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以及纵横家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