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张仪说秦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张仪说秦王-原文

张仪说秦王曰:“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余韩成从,将西南以与秦为难。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

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千百万,白刃在前,斧质在后,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杀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不攻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也,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也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也。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

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开地数千里,此甚大功也。然而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无异故,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往昔。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钜坊,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胜而无齐。故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臣闻之曰:‘削株掘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荆王亡奔走,东伏于陈。当是之时,随荆以兵,则荆可举。举荆,则其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强齐、燕,中陵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荆人和。

今荆人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 令帅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一矣。

天下有比志而军华下,大王以诈破之,兵至梁郭,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志绝。荆、赵之志绝,则赵危。赵危而荆孤。东以强齐、燕,中陵三晋,然则是一举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

与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二矣。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暴灵于外,士民潞病于内,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无伯王之道三矣。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之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氓,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之上党,大王以诈破之,拔武安。

当是时,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然则是邯郸不守,拔邯郸,完河间,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羊肠,降代、上党。代三十六县,上党十七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

代、上党不战而已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已反为齐矣,中呼池以北不战而已为燕矣。

然则是举赵则韩必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挟荆,以东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流魏氏。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大王拱手以须,天下遍随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

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与赵氏为和。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伯王之业,地尊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

且夫赵当亡不亡,秦当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谋臣一矣。乃复悉卒乃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怒,战慄而却,天下固量秦力二矣,军乃引退,并于李下,大王又并军而致与战,非能厚胜之也,又交罢却,天下固量秦力三矣。

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岂其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且臣闻之,战战慄慄,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纣为天子,帅天下将甲百万,左饮于淇谷,右饮于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干领,战一日,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不伤。

智伯帅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灌之,三年,城且拔矣。襄主错龟,数策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而使张孟谈。于是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智伯之国,禽其身,以成襄子之功。

今秦地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大王试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伯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张仪说秦王-译文

张仪对秦王说:“我听说,不知道而说是不明智,知道而不说是不忠诚。作为臣子不忠诚应当处死,说话不慎重也应当处死。尽管如此,我愿意把我所听到的全部说出来,请大王裁定我的罪过。

我听说,天下以燕国为阴,魏国为阳,联合楚国,稳固齐国,收服残余的韩国,结成联盟,准备向西南与秦国对抗。我私下里觉得可笑。世上有三种灭亡的方式,而天下正符合这些,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我听说:‘以混乱攻击治理的国家会灭亡,以邪恶攻击正义的国家会灭亡,以逆反攻击顺从的国家会灭亡。’

现在天下的府库不充实,粮仓空虚,动员所有的士民,集结了数千万的军队,刀剑在前,斧钺在后,却都逃跑,不能战死,这是百姓的罪过,也是他们的君主不能杀戮的缘故。说赏赐却不给予,说惩罚却不执行,赏罚不执行,所以百姓不愿战死。

“现在秦国发布号令并执行赏罚,不攻打无功的人。秦国的士兵从父母的怀抱中出生,从未见过敌人,听说战争就顿足赤膊,冒着刀剑,踏着炭火,断然战死在前线的人比比皆是。

断然战死与断然求生是不同的,而百姓愿意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崇尚勇敢。一个人可以战胜十个人,十个人可以战胜一百个人,一百个人可以战胜一千个人,一千个人可以战胜一万个人,一万个人可以战胜天下。

现在秦国的地形,截长补短,方圆数千里,名将数百万,秦国的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没有比得上的。用这些来对付天下,天下不足以兼并。

由此可知,秦国的战争从未不胜,攻取从未不成功,所向披靡。开拓了数千里的土地,这是极大的功绩。然而,军队疲惫,士民困苦,积蓄耗尽,田地荒芜,粮仓空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的名称未能成就,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谋臣们没有尽忠。

“我敢说过去的事。从前齐国向南攻破楚国,中间攻破宋国,向西征服秦国,向北攻破燕国,中间使韩、魏的君主臣服,土地广阔,兵力强大,战胜攻取,号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作为界限,长城、钜坊,足以作为屏障。

齐国是五战之国,一战不胜就失去了齐国。由此看来,战争是万乘之国的存亡关键。

而且我听说:‘砍掉树根,不与祸患为邻,祸患就不会存在。’

秦国与楚国交战,大败楚国,攻占郢都,夺取洞庭、五都、江南。楚王逃亡,向东躲藏在陈国。当时,如果秦国继续追击楚国,楚国就可以被征服。征服楚国,其百姓足以贪婪,土地足以利用。向东可以加强齐国、燕国,中间可以压制三晋。

这样,一举就可以成就霸王的名称,四邻诸侯可以朝拜。然而谋臣们没有这样做,反而引军撤退,与楚国和解。

现在楚国收服了亡国,聚集了散民,设立了社主,建立了宗庙,号令天下向西与秦国对抗,这已经失去了成就霸王之道的第一步。

天下有共同的志向而军队在华下集结,大王用计谋击败他们,军队到达梁国的城郭,包围梁国数十天,梁国就可以攻下。攻下梁国,魏国就可以征服。征服魏国,楚国、赵国的志向就会断绝。楚国、赵国的志向断绝,赵国就会危险。赵国危险,楚国就会孤立。向东可以加强齐国、燕国,中间可以压制三晋,这样,一举就可以成就霸王的名称,四邻诸侯可以朝拜。然而谋臣们没有这样做,反而引军撤退。

与魏国和解,让魏国收服亡国,聚集散民,设立社主,建立宗庙,这已经失去了成就霸王之道的第二步。

以前穰侯治理秦国时,用一国的兵力,想要成就两国的功绩。因此,军队最终在外疲惫,士民在内困苦,霸王的名称未能成就,这已经失去了成就霸王之道的第三步。

“赵国是中央之国,是杂民居住的地方。其百姓轻浮而难以使用,号令不严,赏罚不信,地形不便,君主不能充分发挥民力。他们本来就是亡国的形态,却不关心百姓,动员所有的士民,在长平之下集结军队,争夺韩国的上党,大王用计谋击败他们,攻下武安。

当时,赵国的上下不亲近,贵贱不信任,这样邯郸就守不住,攻下邯郸,平定河间,引军而去,向西进攻修武,越过羊肠,降服代、上党。代有三十六县,上党有十七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民,都成为秦国的领土。

代、上党不战而成为秦国的领土,东阳河外不战而反为齐国的领土,中呼池以北不战而成为燕国的领土。

这样,征服赵国,韩国必定灭亡,韩国灭亡,楚国、魏国就不能独立。楚国、魏国不能独立,这样一举就可以摧毁韩国,削弱魏国,挟制楚国,向东削弱齐国、燕国,决开白马之口,使魏国灭亡。一举而三晋灭亡,跟随的国家失败。大王只需拱手等待,天下就会纷纷归顺,霸王的名称可以成就。

然而谋臣们没有这样做,反而引军撤退,与赵国和解。以大王的英明,秦国的强大,霸王的功业,地位尊贵却得不到,反而被亡国欺骗,这是谋臣们的愚蠢。

而且赵国应当灭亡却没有灭亡,秦国应当称霸却没有称霸,天下已经衡量了秦国的谋臣一次。于是再次动员军队攻打邯郸,却未能攻下,抛弃甲兵愤怒,战慄而退,天下已经衡量了秦国的力量两次,军队撤退,集结在李下,大王又集结军队与之交战,未能取得重大胜利,又交战后撤退,天下已经衡量了秦国的力量三次。

内部衡量我们的谋臣,外部衡量我们的兵力。由此看来,我认为天下的联盟,难道很难吗?内部我们的军队疲惫,士民困苦,积蓄耗尽,田地荒芜,粮仓空虚;外部天下的联盟非常牢固。希望大王有所考虑。

“而且我听说,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谨慎。如果谨慎行事,天下可以得到。怎么知道是这样呢?

从前纣王作为天子,率领天下百万军队,左边在淇谷饮水,右边在洹水饮水,淇水干涸而洹水不流,与周武王对抗。武王率领三千素甲,战斗一天,攻破纣王的国家,擒获他的身体,占据他的土地,拥有他的百姓,天下无不悲伤。

智伯率领三国的军队,攻打赵襄主于晋阳,决水灌城,三年,城即将攻破。襄主占卜龟甲,多次策算占兆,以观察利害,决定哪个国家可以投降,于是派张孟谈。张孟谈潜行而出,违背智伯的约定,得到两国的军队,攻打智伯的国家,擒获他的身体,成就了襄子的功业。

现在秦国的地形,截长补短,方圆数千里,名将数百万,秦国的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没有比得上的。用这些来对付天下,天下可以兼并。

“我冒死希望见到大王,陈述如何打破天下的联盟,征服赵国,灭亡韩国,使楚国、魏国臣服,亲近齐国、燕国,以成就霸王的名称,使四邻诸侯朝拜的方法。大王试听我的建议,如果一举而天下的联盟不破,赵国不征服,韩国不灭亡,楚国、魏国不臣服,齐国、燕国不亲近,霸王的名称不能成就,四邻诸侯不朝拜,大王可以斩我以警示全国,以表明谋臣不忠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张仪说秦王-注解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君主著称,主张连横策略,即联合秦国对抗其他国家。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具体指秦惠文王或秦武王,张仪曾为秦国效力。

阴燕阳魏:指燕国和魏国的地理位置,燕国在北,魏国在南。

连荆固齐:指联合楚国和齐国,巩固与这两国的关系。

囷仓:古代储存粮食的仓库,囷指圆形的粮仓,仓指方形的粮仓。

斧质:古代的一种刑具,用于执行死刑。

伯王:指称霸天下的君主,伯意为霸主,王意为君主。

穰侯:指魏冉,战国时期秦国的权臣,封于穰地,故称穰侯。

长平: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秦国大胜。

邯郸: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

智伯:春秋时期晋国的权臣,曾联合韩、魏两国攻打赵国。

张孟谈:战国时期赵国的谋士,曾帮助赵国反败为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张仪说秦王-评注

张仪的这篇说辞,充分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雄辩风采和战略眼光。他首先以‘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开篇,表明自己作为臣子的忠诚与责任,接着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指出秦国在军事、地理、赏罚制度等方面的优势,认为秦国完全有能力统一天下。

张仪在文中多次提到‘伯王之名’,即称霸天下的目标,他认为秦国已经具备了成为霸主的条件,但关键在于谋臣是否尽忠。他批评了秦国以往的谋臣未能充分利用秦国的优势,导致秦国未能实现霸业。张仪通过对比齐国、赵国等国的兴衰,强调了战争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削株掘根,无与祸邻’的策略,主张彻底消灭敌国的根基,避免后患。

在具体战略上,张仪建议秦国应首先攻取楚国、魏国,进而削弱齐国和燕国,最终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如周武王灭商、智伯攻赵等,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秦国只要谨慎行事,完全可以实现霸业。

张仪的这篇说辞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辩才和战略眼光,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激烈的竞争。他的主张虽然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但也体现了当时纵横家们对国家统一和霸业的追求。这篇说辞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艺术特色上看,张仪的说辞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有对天下形势的宏观分析,也有对具体战役的细致推演。他善于运用历史典故和比喻,增强了说辞的说服力。同时,张仪在文中多次提到‘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表现出他对秦王的忠诚和对自己观点的自信。这种既谦卑又自信的态度,使得他的说辞更具感染力。

总的来说,张仪的这篇说辞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政治军事论文,也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思想和辩论技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张仪说秦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9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