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原文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左成谓甘茂曰:“子不予之。
魏不反秦兵,张子不反秦。
魏若反秦兵,张子得志于魏,不敢反于秦矣。
张子不去秦,张子必高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译文
张仪想要借用秦国的军队来救援魏国。
左成对甘茂说:“你不要给他。
如果魏国不归还秦国的军队,张仪就不会回到秦国。
如果魏国归还了秦国的军队,张仪在魏国得志后,就不敢再回到秦国了。
如果张仪不离开秦国,他一定会抬高你的地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注解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著称,曾任秦相。
秦兵:秦国的军队,战国时期秦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著称。
魏: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与秦国接壤。
左成:战国时期魏国的谋士,具体事迹不详。
甘茂:战国时期秦国的将领,曾任秦相,后因政治斗争失败而逃亡。
反秦兵:指魏国不归还秦国的军队,或魏国背叛秦国。
得志:指张仪在魏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高子:指张仪在秦国的地位高于甘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与秦国将领甘茂之间的政治博弈。张仪作为著名的纵横家,擅长利用外交手段为秦国谋取利益。他试图借用秦国的军队来救援魏国,这一举动表面上是为了帮助魏国,实际上可能是为了进一步巩固秦国在魏国的影响力。
左成作为魏国的谋士,敏锐地察觉到了张仪的意图。他建议甘茂不要借兵给张仪,因为如果魏国不归还秦国的军队,张仪就无法回到秦国;而如果魏国归还了秦国的军队,张仪在魏国得势后,也不会再回到秦国。左成的分析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谋士们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
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还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信任危机。张仪作为秦国的代表,试图通过借兵来达到控制魏国的目的,而左成则通过分析张仪的动机,揭示了这一策略的潜在风险。这种政治博弈在战国时期非常常见,各国之间的联盟和背叛往往在一念之间。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对话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策略思考。左成的言辞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的智慧和辩才。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即各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外交策略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谋士们的智慧。通过对张仪和左成的对话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各国之间的权力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