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卫鞅亡魏入秦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卫鞅亡魏入秦-原文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卫鞅亡魏入秦-译文

卫鞅从魏国逃亡到秦国,秦孝公任命他为丞相,封他在商地,称为商君。

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严格执行,公平无私,惩罚不避讳权贵,奖赏不偏袒亲近的人,法律甚至适用于太子,对太子的师傅施以黥刑和劓刑。

一年之后,道路上没有人捡拾遗失的东西,百姓不敢随意拿取,军队强大,诸侯国都感到畏惧。

然而商君严厉苛刻,缺乏恩惠,只是用强力来制服人民。

秦孝公在位八年,病重不起,想要将王位传给商君,商君辞谢不接受。

秦孝公去世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归隐。

有人对惠王说:“大臣权力过大会危及国家,左右亲信过于亲近会危及君主自身。现在秦国的妇女和儿童都在谈论商君的法律,没有人谈论大王的法令。这是商君反客为主,大王反而成了臣子。而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敌,希望大王考虑这个问题。”

商君回到秦国后,惠王用马车将他分尸,而秦国人民并不怜悯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卫鞅亡魏入秦-注解

卫鞅:即商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原为魏国人,后入秦,被秦孝公任命为相,推行变法,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孝公:即秦孝公,战国时期秦国君主,他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为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商:商鞅的封地,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一带。

法令至行:指商鞅在秦国推行的法令得到了严格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黥劓:古代的一种刑罚,黥是在脸上刺字,劓是割去鼻子。这里指商鞅对太子傅的严厉惩罚。

惠王:即秦惠王,秦孝公之子,继位后对商鞅采取了严厉的措施。

车裂:古代的一种极刑,即将人的四肢和头部分别绑在五辆马车上,然后驱马向不同方向奔驰,将人撕裂致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卫鞅亡魏入秦-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了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及其最终的悲惨结局。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变法思想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体现了法家的核心思想——法治。他推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即使是太子傅这样的权贵也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这种‘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做法,使得秦国的社会秩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出现了‘道不拾遗,民不妄取’的良好局面。

其次,商鞅的变法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兵革大强,诸侯畏惧’,说明秦国的军事实力在变法后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诸侯国中的强国。这种军事上的强大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然而,商鞅的变法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他的‘刻深寡恩’使得秦国社会充满了紧张和压迫感,虽然短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长期来看,这种高压政策并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商鞅的悲惨结局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秦孝公死后,惠王继位,商鞅失去了保护伞,最终被车裂而死。这一结局不仅是对商鞅个人的悲剧,也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中‘兔死狗烹’的残酷现实。

总的来说,商鞅的变法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其高压政策和缺乏人情味的治理方式,最终导致了其个人的悲剧结局。这段历史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法治与人情之间的平衡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一-卫鞅亡魏入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9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