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陈翠合齐燕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陈翠合齐燕-原文

陈翠合齐、燕,将令燕王之弟为质于齐,燕王许诺。

太后闻之大怒曰:“陈公不能为人之国,亦则已矣,焉有离人子母者,老妇欲得志焉。”

陈翠欲见太后,王曰:“太后方怒子,子其待之。”

陈翠曰:“无害也。”遂入见太后曰:“何臞者也?”

太后曰:“赖得先王雁鹜之余食,不宜臞。臞者,忧公子之且为质于齐也。”

陈翠曰:“人主之爱子也,不如布衣之甚也。非徒不爱子也,又不爱丈夫子独甚。”

太后曰:“何也?”

对曰:“太后嫁女诸侯,奉以千金,赍地③百里,以为人之终也。今王愿封公子,百官持职,群臣效忠,曰:‘公子无功,不当封。’今王之以公子为质也,且以为公子功而封之也。太后弗听,臣是以知人主之不爱丈夫子独甚也。且太后与王幸而在,故公子贵;太后千秋之后,王弃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贱于布衣。故非及太后与王封公子,则公子终身不封矣。”

太后曰:“老妇不知长者之计。”乃命公子束车制衣为行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陈翠合齐燕-译文

陈翠联合齐国和燕国,打算让燕王的弟弟作为人质去齐国,燕王同意了。

太后听说后非常生气,说:“陈公如果不能为国家做贡献,那就算了,怎么能拆散母子呢?老妇人我一定要达到目的。”

陈翠想见太后,燕王说:“太后现在正生你的气,你最好等等。”

陈翠说:“没关系。”于是进去见太后,问:“为什么这么瘦呢?”

太后说:“多亏了先王留下的雁和鸭子的余粮,不应该瘦。瘦是因为担心公子即将作为人质去齐国。”

陈翠说:“君主对儿子的爱,不如普通百姓那么深。不仅不爱儿子,对丈夫的儿子尤其不爱。”

太后问:“为什么?”

陈翠回答说:“太后把女儿嫁给诸侯,带着千金和百里土地,认为这是人的终点。现在国王想封公子,百官尽职,群臣效忠,说:‘公子没有功劳,不应该封。’现在国王让公子作为人质,是认为公子有功劳而封他。太后不听,我因此知道君主对丈夫的儿子尤其不爱。而且太后和国王还在世,所以公子尊贵;太后去世后,国王放弃国家,太子即位,公子就会比普通百姓还低贱。所以如果不趁太后和国王在世时封公子,公子终身都不会被封。”

太后说:“老妇人我不懂长者的计谋。”于是命令公子准备车马和衣物作为行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陈翠合齐燕-注解

陈翠:战国时期燕国的政治家,以智谋著称,曾多次出使齐国,为燕国争取利益。

燕王: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此处指燕昭王。

太后:燕王的母亲,通常指燕昭王的母亲,她在燕国政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质:古代外交中的一种手段,将王子或贵族作为人质送到他国,以保证两国之间的盟约或和平。

布衣:指平民百姓,与贵族相对。

公子:古代对诸侯或贵族儿子的尊称,此处指燕王的弟弟。

封:古代君主赐予贵族或功臣土地、爵位的行为,以示奖赏和信任。

太子:君主的继承人,通常为君主的嫡长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陈翠合齐燕-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燕策》,讲述了陈翠在燕国与齐国之间的外交斡旋中,如何巧妙地劝说燕太后同意将燕王的弟弟作为人质送往齐国。陈翠的言辞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外交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

首先,陈翠的言辞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复杂性。他通过对比‘人主之爱子’与‘布衣之爱子’的不同,揭示了君主在政治利益面前对亲情的淡漠。陈翠指出,燕王之所以愿意将公子作为人质送往齐国,并非出于对公子的爱护,而是为了通过此举为公子争取封地,从而巩固燕国的外交地位。这种分析不仅揭示了君主在政治决策中的冷酷理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通过婚姻、人质等手段来维持联盟的普遍做法。

其次,陈翠的劝说技巧展现了其高超的辩才和心理洞察力。他首先以‘何臞者也’的提问引起太后的注意,随后通过对比太后对女儿的慷慨与对公子的吝啬,巧妙地指出了太后在对待子女上的双重标准。陈翠进一步指出,如果太后不趁现在与燕王在世时封赏公子,一旦太子即位,公子将失去所有的政治地位,甚至可能沦为平民。这种对未来的预见性分析,不仅打动了太后,也显示了陈翠对政治局势的深刻理解。

最后,这段对话还反映了战国时期女性在政治中的影响力。太后作为燕王的母亲,在燕国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陈翠的劝说成功,不仅依赖于其言辞的巧妙,也得益于太后对公子未来的担忧。太后的最终妥协,显示了她在政治决策中的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平衡。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现了陈翠的外交智慧,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关系和人际互动。通过对亲情与政治利益的对比,陈翠成功地化解了太后的反对,为燕国争取了外交上的主动权。这段对话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政治策略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陈翠合齐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96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