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赵且伐燕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赵且伐燕-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赵且伐燕-译文

赵国即将攻打燕国,苏代作为燕国的使者对赵惠王说:

“这次我来,经过易水时,看到一只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鸟飞来啄食蚌肉,蚌立刻合上壳夹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

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

两者都不肯让步,结果被渔夫一起捉住了。

现在赵国即将攻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期对峙,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会像那个渔夫一样得利。

所以希望大王能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惠王说:“好。”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赵且伐燕-注解

赵且伐燕:赵国即将攻打燕国。赵、燕均为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苏代: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擅长游说各国君主。

惠王:指燕惠王,燕国的君主。

易水: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战国时期为燕国的重要河流。

蚌:一种水生软体动物,有硬壳,常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

鹬:一种水鸟,常在水边觅食。

渔者:捕鱼的人,此处比喻秦国。

强秦:指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秦国国力强盛,逐渐成为诸侯国中的霸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赵且伐燕-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燕策》,记载了苏代以寓言故事劝谏燕惠王的情景。故事通过蚌与鹬的争斗,形象地比喻了赵国与燕国之间的战争,并暗示秦国可能从中渔利。苏代以生动的寓言形式,巧妙地揭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强秦对弱小国家的威胁。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与谋略。苏代作为纵横家,善于利用寓言故事来达到劝谏的目的。他通过蚌与鹬的争斗,形象地说明了赵国与燕国之间的战争只会让双方两败俱伤,而最终得利的将是秦国。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不仅使劝谏更具说服力,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表达政治观点的特点。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蚌与鹬的对话生动有趣,既展现了动物的本能,又巧妙地影射了赵国与燕国的争斗。渔者的出现则进一步深化了寓言的寓意,暗示了秦国可能成为最终的赢家。这种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政治观点的写作手法,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趣味性,也使得劝谏更具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赵国与燕国的争斗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战争的缩影,而秦国的崛起则预示着战国末期统一趋势的不可逆转。苏代的劝谏不仅是对燕惠王的忠告,也是对当时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斗的深刻反思。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揭示了纵横家在战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强秦对弱小国家的威胁。苏代的劝谏不仅体现了纵横家的智慧与谋略,也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赵且伐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9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