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原文

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曰:“臣闻离齐、赵,齐、赵已孤矣,王何不出兵以攻齐?臣请王弱之。”

燕乃伐齐攻晋。

令人谓闵王曰:“燕之攻齐也,欲以复振古地也。燕兵在晋而不进,则是兵弱而计疑也。王何不令苏子将而应燕乎?夫以苏子之贤,将而应弱燕,燕破必矣。燕破则赵不敢不听,是王破燕而服赵也。”

闵王曰:“善。”

乃谓苏子曰:“燕兵在晋,今寡人发兵应之,愿子为寡人为之将。”

对曰:“臣之于兵,何足以当之,王其改举。王使臣也,是败王之兵,而以臣遗燕也。战不胜,不可振也。”

王曰:“行,寡人知子矣。”

苏子遂将,而与燕人战于晋下,齐军败,燕得甲首二万人。

苏子收其余兵,以守阳城,而报于闵王曰:“王过举,令臣应燕。今军败亡二万人,臣有斧质之罪,请自归于吏以戮!”

闵王曰:“此寡人之过也,子无以为罪。”

明日又使燕攻阳城及狸。

又使人谓闵王曰:“日者齐不胜于晋下,此非兵之过,齐不幸而燕有天幸也。今燕又攻阳城及狸,是以天幸自为功也。王复使苏子应之,苏子先败王之兵,其后必务以胜报王矣。”

王曰:“善。”

乃复使苏子,苏子固辞,王不听。

遂将以与燕战于阳城。

燕人大胜,得首三万。

齐君臣不亲,百姓离心。

燕因使乐毅大起兵伐齐,破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译文

苏代从齐国派人告诉燕昭王说:“我听说齐国和赵国已经孤立了,大王为什么不出兵攻打齐国呢?我请求大王削弱齐国。”

燕国于是出兵攻打齐国的晋地。

有人告诉齐闵王说:“燕国攻打齐国,是想恢复古代的领土。燕国的军队在晋地却不前进,这说明他们的兵力薄弱且计谋犹豫。大王为什么不派苏代去应对燕国呢?以苏代的才能,去应对弱小的燕国,燕国必定会被打败。燕国被打败后,赵国就不敢不听从大王,这样大王就能打败燕国并使赵国屈服。”

齐闵王说:“好。”

于是对苏代说:“燕国的军队在晋地,现在我派兵去应对他们,希望你能为我担任将领。”

苏代回答说:“我对军事并不擅长,大王还是另选他人吧。大王派我去,只会让大王的军队失败,并且把我送给燕国。如果战斗失败,就无法挽回了。”

齐闵王说:“去吧,我了解你。”

苏代于是担任将领,与燕国军队在晋地交战,齐国军队战败,燕国斩获了两万颗首级。

苏代收拾残余的军队,守卫阳城,并向齐闵王报告说:“大王决策失误,派我去应对燕国。现在军队战败,损失了两万人,我有罪,请让我自首接受惩罚!”

齐闵王说:“这是我的过错,你不必为此自责。”

第二天,燕国又派兵攻打阳城和狸地。

又有人告诉齐闵王说:“之前齐国在晋地战败,这并不是军队的过错,而是齐国运气不好,燕国运气好。现在燕国又攻打阳城和狸地,这是他们自以为运气好而继续进攻。大王再次派苏代去应对,苏代之前让大王的军队失败,这次他一定会尽力以胜利来报答大王。”

齐闵王说:“好。”

于是再次派苏代去,苏代坚决推辞,但齐闵王不听。

苏代于是带领军队与燕国在阳城交战。

燕国大获全胜,斩获了三万颗首级。

齐国的君臣不和,百姓离心。

燕国于是派乐毅大举出兵攻打齐国,最终攻破了齐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注解

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以礼贤下士、广纳贤才著称,曾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

闵王:即齐闵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在位期间齐国国力强盛,但后期因用人不当导致国家衰落。

苏代: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善于游说和外交策略闻名,曾为燕国效力。

晋:此处指晋地,即今山西一带,战国时期为齐、燕、赵等国争夺的战略要地。

阳城:战国时期齐国的城邑,位于今山东境内,是齐国的重要军事据点。

狸:战国时期齐国的城邑,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齐国边境的小城。

乐毅:战国时期燕国名将,曾率军大破齐国,攻占齐国七十余城,是燕国军事扩张的关键人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燕国与齐国之间的军事斗争,展现了纵横家苏代的外交智慧和燕国名将乐毅的军事才能。文本通过苏代的游说和齐闵王的决策,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

首先,文本通过苏代的游说,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外交手段。苏代以燕国攻齐为名,实际上是为了削弱齐国的力量,进而使赵国屈服于齐国。这种以弱制强的策略,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利益博弈。苏代的言辞巧妙,既迎合了齐闵王的野心,又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展现了纵横家的智慧和谋略。

其次,文本通过齐闵王的决策,揭示了战国时期君主在军事和外交上的优柔寡断。齐闵王虽然听从了苏代的建议,但在军事行动中却屡次失败,最终导致齐国国力大损。这种决策上的失误,反映了战国时期君主在用人方面的局限性,也为后来燕国乐毅大举伐齐埋下了伏笔。

再次,文本通过燕国乐毅的军事行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军事扩张的残酷性。乐毅率军大破齐国,攻占齐国七十余城,几乎使齐国灭亡。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齐国的历史命运。乐毅的军事才能和燕国的军事扩张,成为战国时期军事史上的重要篇章。

最后,文本通过苏代的自责和齐闵王的宽容,展现了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复杂关系。苏代在军事失败后主动请罪,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忠诚;而齐闵王的宽容,则反映了他对苏代的信任和依赖。这种君臣之间的互动,揭示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苏代的游说、齐闵王的决策、乐毅的军事行动以及君臣之间的互动,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扩张。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军事行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95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