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苏代为燕说齐-原文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
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
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
淳于髡曰:“谨闻命矣。”
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苏代为燕说齐-译文
苏代为了燕国去游说齐国,还没有见到齐王,就先对淳于髡说:
“有一个人卖骏马,连续三天站在市场上,没有人知道他的马是好马。
他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续三天站在市场上,没有人来问价,希望您能回头看看它。
离开时再回头看一眼,我愿意献给您一天的报酬。’
伯乐于是回头看了看那匹马,离开时又回头看了一眼,结果那匹马的价格一下子涨了十倍。
现在我想把骏马推荐给齐王,但没有人为我引荐,您愿意做我的伯乐吗?
我愿意献给您一对白璧,一千镒黄金,作为马的饲料。”
淳于髡说:“我明白了。”
他进去向齐王说了这件事,齐王非常高兴地接见了苏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苏代为燕说齐-注解
苏代:战国时期燕国的著名纵横家,以智谋和辩才著称。
燕: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
齐: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辩士,以机智和辩才闻名。
伯乐: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以善于识别良马而著称。
骏马:指品质优良、速度快的马匹。
白璧:古代珍贵的玉器,象征财富和地位。
黄金千镒:镒是古代重量单位,千镒黄金表示极其丰厚的财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苏代为燕说齐-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苏代如何通过智谋和辩才,成功说服淳于髡帮助他见到齐王的故事。苏代以卖马为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需要伯乐般的推荐才能被齐王重视的愿望。
首先,苏代通过讲述卖马的故事,形象地比喻了自己当前的处境。他把自己比作一匹骏马,虽然品质优良,但因为缺乏伯乐这样的识马之人,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使淳于髡能够迅速理解苏代的困境和需求。
其次,苏代在表达自己的请求时,采用了非常谦逊和恭敬的态度。他称淳于髡为“足下”,并表示愿意献上白璧一双和黄金千镒作为酬谢。这种谦逊和慷慨的态度,不仅显示了苏代的诚意,也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善于运用言辞和策略的特点。
最后,淳于髡的反应也值得关注。他并没有直接答应苏代的请求,而是表示“谨闻命矣”,这种谨慎的态度反映了战国时期辩士们在处理复杂政治关系时的智慧和谨慎。最终,淳于髡成功说服齐王接见苏代,显示了他在齐国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智慧和辩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和识人者的重视。伯乐识马的故事,成为了后世比喻识才用才的经典典故,具有深远的文化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比喻生动,情节紧凑,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说服力。苏代和淳于髡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辩士们高超的言辞技巧和策略运用,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对话之一。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活动,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政治关系和人才流动的情况。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