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原文

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奉阳君不听。

乃入齐恶赵,令齐绝于赵。

齐已绝于赵,因之燕,谓昭王曰:“韩为谓臣曰:‘人告奉阳曰:使齐不信赵者,苏子也;今齐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苏子也;与齐王谋道取秦以谋赵者,苏子也;令齐宋赵之质子以甲者,又苏子也。请告子以请齐,果以守赵之质子以甲,吾必守子以甲。’其言恶矣。虽然,王勿患也。臣故知入齐之有赵累也。出为之以成所欲,臣死而齐大恶于赵,臣犹生也。令齐、赵绝,可大纷已。持臣非张孟谈也,使臣也如张孟谈也,齐、赵必有为智伯者矣。

“奉阳君告朱讙与赵足曰:‘齐王使公王曰命说曰,必不反韩珉,今召之矣。必不任苏子以事,今封而相之。令不合燕,今以燕为上交。吾所恃者顺也,今其言变有甚于其父,顺始与苏子为仇。见之知无厉,今贤之两之,已矣,吾无齐矣!’奉阳君之怒甚矣。如齐王王之不信赵,而小人奉阳君也,因是而倍之。不以今时大纷之,解而复合,则后不可奈何也。故齐、赵之合苟可循也,死不足以为臣患;逃不足以为臣耻;为诸侯,不足以臣荣;被发自漆为厉,不足以为臣辱。然而臣有患也。臣死而齐、赵不循,恶交分于臣也,而后相效,是臣之患也。若臣死而必相攻也,臣必勉之而求死焉。尧、舜之贤而死,禹、汤之知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乌获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臣以为不若逃而去之。臣以韩、魏循自齐,而为之取秦。深结赵以劲之。如是则近于相攻。臣虽为之累燕,奉阳君告朱讙曰:‘苏子怒于燕王之不以吾故,弗予相,又不予卿也,殆无燕矣。’其疑至于此,故臣虽为之不累燕,又不欲王。伊尹再逃汤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汤,果与鸣条之战,而以汤为天子,伍子胥逃楚而之吴,果与伯举之战,而报其父之雠。今臣逃而纷齐、赵,始可著于春秋。且举大事者,孰不逃?桓公之难,管仲逃于鲁;阳虎之难,孔子逃于卫;张仪逃于楚;白珪逃于秦;望诸相中山也使赵,赵劫之求地,望诸攻关而出逃;外孙之难,薛公释戴逃出于关,三晋称以为士。故举大事,逃不足以为辱矣。”

卒绝齐于赵,赵合于燕以攻齐,败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译文

苏代为了奉阳君去劝说燕国与赵国联合攻打齐国,但奉阳君没有听从。

于是苏代进入齐国,挑拨齐国与赵国的关系,使齐国与赵国断绝往来。

齐国与赵国断绝关系后,苏代又回到燕国,对燕昭王说:“韩为对我说:‘有人告诉奉阳君说:让齐国不信任赵国的人是苏代;现在齐王召见蜀子让他不要攻打宋国,也是苏代的主意;与齐王谋划通过秦国来对付赵国的人,也是苏代;让齐国、宋国、赵国的质子穿上铠甲的人,还是苏代。请告诉奉阳君,如果齐国真的让赵国的质子穿上铠甲,我一定会让奉阳君也穿上铠甲。’这些话非常恶毒。尽管如此,大王不必担心。我早就知道进入齐国会给赵国带来麻烦。我出去做这些事是为了实现我的目标,即使我死了,齐国与赵国关系恶化,我也算是死得其所。让齐国与赵国断绝关系,可以引发更大的混乱。我并不是张孟谈那样的人,但如果我能像张孟谈那样,齐国和赵国一定会出现像智伯那样的人。

“奉阳君对朱讙和赵足说:‘齐王派公王来传达命令说,一定不会让韩珉回来,但现在却召见了他。一定不会重用苏代,但现在却封他为相国。命令我们不要与燕国联合,现在却把燕国当作最重要的盟友。我所依赖的是顺,但现在他的话变得比他父亲还要过分,顺开始与苏代为敌。见到他后知道他没有恶意,现在却把他当作贤人,已经完了,我没有齐国了!’奉阳君非常愤怒。如果齐王不信任赵国,而奉阳君是个小人,因此背叛了齐国。如果不趁现在引发更大的混乱,等到局势缓和后再复合,那就无法挽回了。所以,如果齐国与赵国的联合可以维持,我的死也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逃跑也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成为诸侯也不足以让我感到荣耀;即使被剃光头发、涂上漆成为厉鬼,也不足以让我感到耻辱。然而,我确实有忧虑。如果我死了,齐国与赵国不维持联合,恶交的责任会落在我身上,然后他们会互相效仿,这才是我真正的忧虑。如果我死了,他们一定会互相攻打,我一定会尽力去求死。尧、舜这样的贤人也会死,禹、汤这样的智者也会死,孟贲这样的勇士也会死,乌获这样的力士也会死,难道有生命的东西真的不会死吗?在必然的事情上实现自己的愿望,大王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我认为不如逃跑离开。我通过韩国和魏国从齐国逃脱,然后为齐国争取秦国。与赵国深交以增强力量。这样就会接近互相攻打的状态。虽然我这样做会给燕国带来麻烦,但奉阳君对朱讙说:‘苏代因为燕王不因为我的缘故,不给他相位,也不给他卿位,恐怕燕国要完了。’他的疑虑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所以我虽然这样做不会给燕国带来麻烦,但也不想让大王为难。伊尹两次逃离商汤投奔夏桀,又两次逃离夏桀投奔商汤,最终在鸣条之战中帮助商汤成为天子;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最终在伯举之战中为父亲报仇。现在我逃跑并引发齐国与赵国的混乱,才能让我的事迹载入史册。况且,做大事的人,谁没有逃跑过?齐桓公的困境中,管仲逃到鲁国;阳虎的困境中,孔子逃到卫国;张仪逃到楚国;白珪逃到秦国;望诸在中山国做相国时被赵国劫持要求割地,望诸攻破关卡逃跑;外孙的困境中,薛公释放戴逃出关卡,三晋的人都称赞他为士。所以,做大事的人,逃跑并不足以成为耻辱。”

最终,齐国与赵国断绝关系,赵国与燕国联合攻打齐国,并击败了齐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注解

苏代: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策划外交策略著称。

奉阳君:赵国的重要贵族,掌握实权,对赵国政治有重大影响。

燕: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赵: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西、河北一带。

齐: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

昭王:燕国的君主,燕昭王,以招贤纳士、振兴燕国著称。

韩为:韩国的使者或重要人物,具体身份不详。

蜀子:齐国的将领或重要人物,具体身份不详。

宋:战国时期的小国,位于今河南东部一带。

秦: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后统一中国。

张孟谈: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智谋著称。

朱讙:赵国的重要人物,具体身份不详。

赵足:赵国的重要人物,具体身份不详。

韩珉:韩国的重要人物,具体身份不详。

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重要人物,以复仇著称。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贤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连横策略著称。

白珪:战国时期的人物,具体身份不详。

望诸:战国时期的人物,具体身份不详。

薛公:战国时期的人物,具体身份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苏代在战国时期的外交活动。苏代作为纵横家,擅长游说各国,策划外交策略。本文主要描述了苏代如何通过外交手段,挑拨齐、赵两国的关系,最终促成燕、赵联合攻打齐国。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纵横家的外交策略。苏代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成功地离间了齐、赵两国的关系,最终达到了燕国的战略目的。这种外交策略在战国时期非常常见,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通过游说、离间等手段来达到目的。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展现了苏代高超的外交智慧和策略。苏代在游说过程中,不仅分析了各国的利益关系,还巧妙地利用了各国之间的矛盾,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种策略的运用,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谋略。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国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纵横家在外交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苏代的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纵横家的外交智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9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