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秦召燕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秦召燕王-原文

秦召燕王,燕王欲往。

苏代约燕王曰:“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则有功者,秦之深雠也。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

“秦之行暴于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积甲宛,东下随,知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楚王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太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我下枳,道南阳、封、冀,包两周,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銛戈在后。决荣口,魏无大梁;决白马之口,魏无济阳;决宿胥之口,魏无虚、顿丘。陆攻则击河内,水攻则灭大梁。’魏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欲攻安邑,恐齐救之,则以宋委于齐,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为齐罪。

“秦欲攻齐,恐天下救之,则以齐委于天下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阳、少曲,致蔺、石,因以破齐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则以南阳委于楚曰:‘寡人固与韩且绝矣!残均陵,塞鄳隘,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魏弃与国而合于秦,因以塞鄳隘为楚罪。

“兵困于林中,重燕、赵,以胶东委于燕,以济西委于赵。赵得讲于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而重魏,则以叶、蔡委于魏。已得讲于赵,则劫魏,魏不为割。困则使太后、穰侯为和,赢则兼欺舅与母。适燕者曰:‘以胶东。’适赵者曰:‘以济西。’适魏者曰:‘以叶、蔡。’适楚者曰:‘以塞鄳隘。’适齐者曰:‘以宋。’此必令其言如循环,用兵如刺蜚绣,母不能制,舅不能约。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陆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晋国之祸,三晋之半。秦祸如此其大,而燕、赵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说其主,此臣之所大患。”

燕昭王不行,苏代复重于燕。燕反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秦召燕王-译文

秦国召见燕王,燕王打算前往。

苏代劝阻燕王说:“楚国得到枳地而国家灭亡,齐国得到宋地而国家灭亡,齐、楚不能因为拥有枳、宋而侍奉秦国,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功的国家是秦国深仇大恨的敌人。秦国夺取天下,不是靠行义,而是靠暴力。

“秦国在天下施行暴力,正告楚国说:‘蜀地的军队,乘轻舟从汶水出发,顺着夏水而下长江,五天就能到达郢都。汉中的军队,乘船从巴地出发,顺着夏水而下汉水,四天就能到达五渚。我在宛地集结军队,东下随国,智者来不及谋划,勇者来不及发怒,我就像射隼一样迅速。大王却等待天下诸侯来攻打函谷关,不是太远了吗?’楚王因此,十七年来一直侍奉秦国。

“秦国正告韩国说:‘我从少曲出兵,一天就能切断太行山。我从宜阳出兵,两天就能攻占平阳,两天之内没有不投降的。我离开两周,两天就能攻占郑国,五天之内就能灭掉韩国。’韩国认为秦国说得对,因此侍奉秦国。

“秦国正告魏国说:‘我攻占安邑,封锁女戟,韩国、太原的军队就会投降。我攻下枳地,经过南阳、封、冀,包围两周,顺着夏水,乘轻舟,强弩在前,銛戈在后。决开荣口,魏国就没有大梁;决开白马口,魏国就没有济阳;决开宿胥口,魏国就没有虚、顿丘。陆路进攻就攻打河内,水路进攻就灭掉大梁。’魏国认为秦国说得对,因此侍奉秦国。

“秦国想攻打安邑,担心齐国救援,就把宋地交给齐国,说:‘宋王无道,用木头人刻我的像,射它的脸。我地远兵少,不能攻打宋国。大王如果能攻破宋国并占有它,我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样。’秦国得到安邑,封锁女戟,就把攻破宋国的罪名推给齐国。

“秦国想攻打齐国,担心天下诸侯救援,就把齐国交给天下诸侯,说:‘齐王四次与我约定,四次欺骗我,必定率领天下诸侯来攻打我三次。有齐国就没有秦国,没有齐国就有秦国,一定要讨伐它,一定要灭亡它!’秦国得到宜阳、少曲,招致蔺、石,就把攻破齐国的罪名推给天下诸侯。

“秦国想攻打魏国,又担心楚国,就把南阳交给楚国,说:‘我本来就要与韩国断绝关系了!摧毁均陵,封锁鄳隘,如果对楚国有利,我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样。’魏国抛弃盟国而与秦国联合,秦国就把封锁鄳隘的罪名推给楚国。

“秦军被困在林中,又担心燕国、赵国,就把胶东交给燕国,把济西交给赵国。赵国与魏国讲和,到公子延时,秦国通过犀首属行而攻打赵国。秦军在离石受挫,在马陵遭遇失败,又担心魏国,就把叶、蔡交给魏国。秦国与赵国讲和后,就胁迫魏国,魏国不肯割地。秦国陷入困境时,就让太后、穰侯出面讲和,得势时就欺骗舅父和母亲。对燕国说:‘把胶东交给你。’对赵国说:‘把济西交给你。’对魏国说:‘把叶、蔡交给你。’对楚国说:‘把封锁鄳隘交给你。’对齐国说:‘把宋地交给你。’这必然使他们的言辞像循环一样,用兵像刺绣一样,母亲不能控制,舅父不能约束。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陆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国所杀的三晋百姓有数百万。如今还活着的人,都是秦国孤儿的仇人。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是晋国的祸患,占三晋的一半。秦国的祸患如此之大,而燕国、赵国侍奉秦国的人,都用争相侍奉秦国来游说他们的君主,这是我最担忧的。”

燕昭王没有去秦国,苏代再次受到燕国的重用。燕国反过来与诸侯结盟,像苏秦时一样,有的国家跟随,有的国家不跟随,天下从此尊崇苏氏的合纵之约。苏代、苏厉都得以寿终,名声显赫于诸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秦召燕王-注解

苏代: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擅长外交策略,曾多次为燕国出谋划策。

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以贤明著称,曾重用苏秦、苏代等纵横家,致力于燕国的强盛。

枳: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曾是楚国的领土。

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位于今河南、山东一带,后被齐国所灭。

安邑: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位于今山西省夏县。

函谷:古代著名的关隘,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是秦国东进的重要通道。

少曲: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境内,是秦国与韩国交界处。

宜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战略要地。

太行:太行山,位于今山西、河北、河南交界处,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屏障。

南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战国时期为楚国和秦国的争夺之地。

大梁: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

荣口、白马、宿胥:均为古代黄河的重要渡口,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魏国的战略要地。

河内:古代地名,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战国时期为魏国的核心区域。

胶东: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东部,战国时期为齐国的领土。

济西: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西部,战国时期为赵国的领土。

叶、蔡:古代地名,叶位于今河南省叶县,蔡位于今河南省上蔡县,战国时期为魏国的领土。

鄳隘:古代关隘,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楚国与魏国的交界处。

龙贾、岸门、封陆、高商、赵庄:均为战国时期秦国与三晋(韩、赵、魏)之间的重要战役地点。

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原为晋国的三家大夫,后分晋自立。

西河、上雒、三川:西河指黄河以西的地区,上雒指今陕西省洛南县一带,三川指黄河、洛水、伊水交汇的地区,均为战国时期秦国的领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秦召燕王-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燕策》,记载了苏代劝谏燕昭王不要前往秦国的对话。苏代通过列举秦国对楚、韩、魏等国的侵略行为,揭示了秦国以武力扩张、背信弃义的本质,警示燕昭王不要轻信秦国的表面友好。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外交策略和思想。苏代作为纵横家,善于利用历史事实和现实案例,通过逻辑严密的论证,说服君主采取有利于国家的政策。他的言辞犀利,直指秦国‘行暴于天下’的本质,体现了纵横家‘以理服人’的特点。

从艺术特色来看,苏代的劝谏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句式。例如,他以‘射隼’比喻秦国的军事行动迅速而致命,以‘刺蜚绣’形容秦国的外交手段如绣花针般精细而难以防范。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揭示了战国时期秦国崛起的过程及其对其他诸侯国的威胁。秦国通过武力扩张和外交欺骗,逐步削弱了楚、韩、魏等国的实力,最终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纵横家在各国之间游说的历史背景。

此外,苏代的劝谏还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不仅关注燕国的安危,还从天下大势出发,指出秦国对三晋的侵略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呼吁燕昭王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抗秦。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语言艺术。通过对秦国侵略行为的揭露和对燕昭王的劝谏,苏代成功地为燕国争取了时间,使其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保持独立和强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秦召燕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9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