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燕饥赵将伐之-原文
燕饥,赵将伐之。
楚使将军之燕,过魏,见赵恢。
赵恢曰:“使除患无至,易于救患。伍子胥、宫之奇不用,烛之武、张孟谈受大赏。是故谋者皆从事于除患之道,而先使除患无至者,今予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
公听吾言而说赵王曰:‘昔者吴伐齐,为其饥也,伐齐未必胜也,而弱越乘其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为其饥也,伐之未必胜,而强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赵居强吴之处,而使强秦处弱越之所以霸也。愿王之熟计之也。’”
使者乃以说赵王,赵王大悦,乃止。
燕昭王闻之,乃封之以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燕饥赵将伐之-译文
燕国发生饥荒,赵国准备攻打燕国。
楚国派遣将军前往燕国,途中经过魏国,见到了赵恢。
赵恢说:“消除祸患不让它发生,比事后补救要容易得多。伍子胥、宫之奇没有被重用,而烛之武、张孟谈却受到重赏。因此,谋士们都致力于消除祸患的方法,而先让祸患不发生的人,现在我给你百金送你,不如给你一些建议。
你听我的话去对赵王说:‘从前吴国攻打齐国,是因为齐国发生饥荒,但攻打齐国未必能取胜,而弱小的越国却乘机崛起成为霸主。现在大王攻打燕国,也是因为燕国发生饥荒,但攻打燕国未必能取胜,而强大的秦国将会趁机从西边进攻赵国,这会让弱小的赵国处于当年吴国的境地,而让强大的秦国处于当年越国崛起的位置。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
使者于是按照赵恢的话去劝说赵王,赵王非常高兴,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燕昭王听说这件事后,便封赏了赵恢一块土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燕饥赵将伐之-注解
燕饥:燕国发生饥荒,指燕国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粮食短缺,人民生活困难。
赵将伐之:赵国准备攻打燕国,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和复杂的国际关系。
楚使将军之燕:楚国派遣将军前往燕国,显示了楚国在战国时期的外交活动和军事策略。
赵恢:赵国的官员或谋士,以其智慧和策略在故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因忠诚和智慧被后世称颂。
宫之奇:春秋时期晋国的谋士,以智谋著称。
烛之武:春秋时期郑国的谋士,以智谋和策略帮助郑国避免战争。
张孟谈:战国时期赵国的谋士,以其智慧和策略帮助赵国解决危机。
百金:古代货币单位,这里指大量的金钱,用以贿赂或奖励。
强秦:指战国时期的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著称。
弱赵:指赵国,相对于秦国而言,赵国的实力较弱。
燕昭王:燕国的君主,以其明智和仁政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燕饥赵将伐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赵国准备攻打因饥荒而衰弱的燕国时,楚国派遣将军前往燕国,途中遇到赵国的谋士赵恢。赵恢提出了一种策略,即通过外交手段而非军事行动来解决问题,这种策略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的高超智慧和策略思维。
赵恢的言论中提到了伍子胥、宫之奇、烛之武和张孟谈等历史人物,他们都是通过智慧和策略而非武力解决问题的典范。赵恢通过对比历史事件,指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会重蹈吴国伐齐的覆辙,即虽然短期内可能取得胜利,但长远来看可能会被更强大的秦国所利用,导致赵国处于不利地位。
赵恢的建议最终被采纳,赵国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这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战争,也显示了赵国君主的高瞻远瞩和明智决策。燕昭王得知此事后,封赏了赵恢,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智慧和策略的重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外交活动。同时,它也展示了当时社会对智慧和策略的高度评价,以及通过非武力手段解决冲突的智慧。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通过对话形式展开,生动地描绘了战国时期谋士们的智慧和策略。通过历史人物的引用和对比,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外交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它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