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原文

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而有齐人仕于燕者,昭王召而谓之曰:

“寡人且与天下伐齐,旦暮出令矣,子必争之。

争之而不听,子因去而之齐。

寡人有时复合和也,且以因子而事齐。”

当此之时也,燕、齐不两立,然而常独欲有复收之之志若此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译文

燕昭王即将联合天下诸侯攻打齐国,而有一位齐国人在燕国做官,昭王召见他并对他说:

“我即将联合天下诸侯攻打齐国,很快就要发布命令了,你一定要劝阻我。

如果你劝阻我而我不听,你就离开燕国去齐国。

我将来或许会与齐国重新和好,那时我将依靠你来与齐国打交道。”

在这个时候,燕国和齐国势不两立,然而昭王却一直怀有重新收服齐国的志向,就像这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注解

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名职,公元前311年至前279年在位,以礼贤下士、招揽人才著称。

伐齐:指燕国联合其他国家攻打齐国。伐,攻打;齐,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

仕于燕:在燕国做官。仕,做官;燕,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

寡人:古代君主自称,表示谦逊。

旦暮:早晚,形容时间很短。

争之:指劝谏、反对。争,劝谏、反对。

复合和:重新和好。复,重新;合和,和好。

不两立:不能并存,指两国关系紧张,势不两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燕策》,记载了燕昭王在准备联合其他国家攻打齐国时,与一位在燕国做官的齐国人之间的对话。这段对话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也揭示了燕昭王的智慧和远见。

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纵连横是常见的外交策略。燕昭王作为一位有远见的君主,深知在战争中既要考虑军事行动,也要考虑外交手段。他通过与齐国官员的对话,展示了他对国际关系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对的能力。

其次,从历史意义来看,燕昭王的这段对话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国家利益的深思熟虑。他不仅考虑到眼前的战争,还考虑到未来的和平与和解。这种长远的眼光和策略性的思考,使得燕昭王在战国时期的君主中脱颖而出,成为后世称颂的贤君之一。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对话生动,通过燕昭王与齐国官员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燕昭王的言辞既显示了他的威严,又透露出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忧虑,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最后,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段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通过对这段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外交和文化,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展示了燕昭王的智慧和远见,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9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