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原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
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郄,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皇。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命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畜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于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五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译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联合五国的军队攻打齐国,攻下了七十多座城池,全部设为郡县,归属燕国。
还有三座城池没有攻下,燕昭王就去世了。
惠王即位后,受到齐国人的反间计,怀疑乐毅,于是派骑劫代替他担任将军。
乐毅逃到赵国,赵国封他为望诸君。
齐国的田单用计欺骗骑劫,最终打败了燕军,收复了七十座城池,恢复了齐国。
燕王后悔了,担心赵国利用乐毅乘燕国衰弱时攻打燕国。
燕王于是派人责备乐毅,并且道歉说:“先王把整个国家托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打败齐国,报了先王的仇,天下无不震动,我怎敢有一天忘记将军的功劳呢!只是先王去世,我刚即位,左右的人误导了我。我派骑劫代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期在外征战,所以召将军回来休息商议国事。将军误会了,以为我与你有嫌隙,于是离开燕国投奔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但怎么报答先王对你的厚待呢?”
望诸君于是派人送信回复燕王说:“我不才,不能继承先王的教诲,顺从左右的心意,恐怕会犯下大罪,损害先王的英明,也伤害了您的义气,所以逃到赵国。我自认为有罪,不敢辩解。现在大王派人责备我的罪过,我担心侍从们不理解先王重用我的道理,也不明白我侍奉先王的忠心,所以敢写信回复。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因为私情而赏赐亲人,而是根据功劳来赏赐;不会因为偏爱而任命官员,而是根据能力来任命。所以根据能力授予官职的君主,是成功的君主;根据品行结交朋友的士人,是立名的士人。我根据所学来看,先王的举动,有超越世人的志向,所以向魏王借兵,亲自考察燕国。先王重用我,从宾客中提拔我,让我位居群臣之上,不与父兄商议,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认为奉行命令,可以幸免于罪,所以接受了任命而没有推辞。
“先王命令我说:‘我对齐国有深仇大恨,不顾国力弱小,想要以齐国为目标。’我回答说:‘齐国是霸主的余威,继承了多次胜利的传统,熟悉军事,擅长攻战。大王如果想攻打它,就必须联合天下各国来对付它。联合天下各国来对付它,最好的办法是联合赵国。而且淮北、宋地,是楚、魏两国都想要的。如果赵国同意,联合楚、魏、宋三国全力攻打,齐国就可以大败。’先王说:‘好。’于是我接受了命令,带着符节,南下出使赵国。回来复命后,起兵攻打齐国。凭借天意和先王的英灵,河北的土地,随着先王的举动而归于济上。济上的军队,奉命攻打齐国,大获全胜。轻装精锐的军队,长驱直入齐国国都。齐王逃到莒城,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全部收入燕国,大吕钟陈列在元英宫,故鼎回到历室,齐国的器物摆放在宁台。蓟丘的树木,移植到汶皇。自五霸以来,功绩没有超过先王的。先王认为实现了他的志向,认为我没有辜负使命,所以封地给我,让我可以与小国诸侯相比。我不才,自认为奉行命令,可以幸免于罪,所以接受了任命而没有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功绩建立后不会废弃,所以记载在史书上;有远见的士人,名声成就后不会毁坏,所以被后世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耻,征服强大的万乘之国,收复八百年的积蓄,直到去世时,留下的遗训和执政任事的大臣,能够遵循法令,顺应庶民,施恩于百姓,都可以教导后世。
“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善于开始的人,不一定善于结束。从前伍子胥的建议被阖闾采纳,所以吴王的足迹远至郢都。夫差不采纳他的建议,赐他鸱夷之刑,让他浮尸江上。所以吴王夫差不明白先前的建议可以立功,所以沉了伍子胥而不后悔。伍子胥没有早看出君主的不同度量,所以投江而不改。能够保全自身,完成功业,以彰显先王的事迹,是我的上策。遭受诽谤和侮辱,损害先王的名声,是我最害怕的。面临不可预测的罪责,以侥幸为利,是道义所不允许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断绝交情时不会恶言相向;忠臣离开时,不会玷污自己的名声。我虽然不才,但多次受到君子的教诲。我担心侍从们听信左右的话,而不理解疏远的行为。所以敢写信回复,希望大王留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注解
乐毅:战国时期燕国名将,曾率领五国联军攻齐,取得重大胜利。
燕昭王:燕国君主,任用乐毅攻齐,取得辉煌战果。
骑劫:燕国将领,接替乐毅指挥燕军,后被齐将田单击败。
田单:齐国名将,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
望诸君:乐毅逃到赵国后,赵王封给他的称号。
亚卿:古代官职,地位次于正卿。
五伯:指春秋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子胥:即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名臣,后被吴王夫差赐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的传奇经历,以及他与燕王之间的复杂关系。乐毅作为燕昭王时期的重要将领,率领五国联军攻齐,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几乎占领了整个齐国。然而,随着燕昭王的去世和新君惠王的上台,乐毅的处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文本通过乐毅与燕王之间的书信往来,展现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复杂性。乐毅在信中详细阐述了自己为燕国立下的功绩,以及自己对燕昭王的忠诚。他引用历史典故,如伍子胥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功成身退的渴望,以及对名誉的珍视。这种以史为鉴的论述方式,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智慧和谋略。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的价值观。乐毅在信中强调’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体现了当时对功勋和才能的重视。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名’的重视,认为’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对名誉的追求。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乐毅将自己的遭遇与伍子胥的故事进行对比,突出了自己的明智选择。同时,他在描述燕昭王时期的辉煌战果时,使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资料。它不仅记录了乐毅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君臣之间的微妙互动。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智慧和谋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名’与’实’、’功’与’德’等重要概念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