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或献书燕王-原文
或献书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恶卑名以事强,事强可以令国安长久,万世之善计。以事强而不可以为万世,则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不能如一,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
“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合弱而不能如一,是山东之智不如鱼也。又譬如车士之引车也,三人不能行,索二人,五人而车因行矣。今山东三国弱而不能敌秦,索二国,因能胜秦矣。然而山东不知相索,智固不如车士矣。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三物者,人之所能为也,山东之主遂不悟,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愿大王之熟虑之也。
“山东相合,之主者不卑名,之国者可长存,之卒者出士以戍韩、梁之西边,此燕之上计也。不急为此,国必危矣,主必大忧。今韩、梁、赵三国以合矣,秦见三晋之坚也,必南伐楚。赵见秦之伐楚也,必北攻燕。物固有势异面患同者。秦久伐韩,故中山亡;今久伐楚,燕必亡。臣窃为王计,不如以兵南合三晋,约戍韩、梁之西边。山东不能坚为此,此必皆亡。”
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或献书燕王-译文
有人上书给燕王说:“如果大王不能依靠自己,不介意降低身份去依附强国,依附强国可以使国家安定长久,这是万世的好计策。如果依附强国不能使国家万世安定,那就不如联合弱国。但联合弱国却不能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为山东各国感到忧虑的原因。
“比目鱼如果不互相配合就不能游动,所以古人称赞它们,因为它们能够合二为一。现在山东各国联合弱国却不能团结一致,这说明山东各国的智慧还不如鱼。又比如拉车的士兵,三个人拉不动车,找两个人帮忙,五个人就能拉动车了。现在山东三国弱小而无法对抗秦国,如果找两个国家帮忙,就能战胜秦国了。然而山东各国不知道互相求助,智慧还不如拉车的士兵。胡人和越人,语言不通,志向不同,但同乘一条船渡河时,却能互相帮助如同一人。现在山东各国相处,就像同乘一条船渡河,秦国的军队来了,却不能互相帮助如同一人,智慧还不如胡人和越人。这三种情况,都是人能做到的,但山东各国的君主却不明白,这就是我为山东各国感到忧虑的原因。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山东各国联合起来,君主不降低身份,国家可以长久存在,士兵可以出征守卫韩国和梁国的西边,这是燕国的上策。如果不赶紧这样做,国家必定危险,君主必定大忧。现在韩国、梁国、赵国已经联合起来,秦国看到三晋的团结,必定会南下攻打楚国。赵国看到秦国攻打楚国,必定会北上攻打燕国。事物本来就有形势不同但祸患相同的情况。秦国长期攻打韩国,所以中山国灭亡了;现在长期攻打楚国,燕国必定灭亡。我私下为大王考虑,不如派兵南下联合三晋,约定守卫韩国和梁国的西边。如果山东各国不能坚持这样做,必定都会灭亡。”
燕国果然派兵南下联合三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或献书燕王-注解
自恃: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能力。
卑名:降低自己的名望或地位。
事强:依附强大的国家或势力。
合弱:联合弱小的国家或势力。
比目之鱼:比喻双方必须合作才能成功。
车士:古代指驾车的人。
胡与越人:胡指北方民族,越指南方民族,这里泛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
中山: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后被赵国所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二-或献书燕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燕国的一位臣子向燕王献书的内容。文中通过比喻和对比,阐述了联合弱小国家对抗强秦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山东各国(指韩、赵、魏等国)在联合抗秦方面的不足。
首先,文中提到“比目之鱼”的比喻,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比目鱼必须两只一起才能游动,古人以此比喻双方必须合作才能成功。这里用来批评山东各国虽然联合,但未能真正团结一致,导致无法有效对抗秦国。
其次,文中通过“车士引车”的比喻,进一步说明了合作的力量。三人无法拉动车,但五人却可以,这表明增加合作的力量可以达成目标。然而,山东三国联合却无法对抗秦国,说明他们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协调。
再次,文中提到“胡与越人”的例子,强调了即使语言不通、文化不同,但在共同面对困难时,也能团结一致。相比之下,山东各国在面对秦国威胁时,却未能像胡越之人那样团结互助,显示出他们在智慧和策略上的不足。
最后,文中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即燕国应联合韩、赵、魏三国,共同防御秦国的进攻。这一建议不仅体现了对当时局势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作者对燕国未来的担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通过比喻和对比,作者不仅揭示了山东各国在联合抗秦方面的不足,也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展现了高超的智慧和策略。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对比手法,使得论述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同时,语言简洁有力,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外交策略参考。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国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