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三-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三-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原文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

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

曰:“不可。”

曰:“以三,可乎?”

曰:“不可。”

王大怒。

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

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

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

燕人大败。

乐间入赵。

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

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

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

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

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

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

今君厚受位于先王以成尊,轻弃寡人以快心,则掩邪以救过,难得于君矣。

且世有薄于故厚施,行有失而故惠用。

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

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

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

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尽厚也。

寡人虽不省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

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

苟可以明君之义,成君之高,虽任恶名,不难受也。

本欲以为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扬寡人之辱,而君不得荣。

此一举而两失也。

义者不亏人以自益也,况伤人以自损乎!

愿君无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

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

或谓之曰:‘可以去。’

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

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

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

语曰:‘论不修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智不简功。’

弃大功者,辍也;轻绝厚利者,怨也。

辍而弃之,怨而累之,宜在远者,不望之乎君也。

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

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意君曰,余且匿心以成而过,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

唯君图之。

此寡人之愚意也。

敬以书谒之。”

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三-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译文

燕王喜派栗腹带着百金去为赵孝成王祝寿,酒宴持续了三天,栗腹回来报告说:“赵国的壮年男子都死在了长平之战中,剩下的孤儿还未成年,可以攻打。”

燕王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问道:“你觉得怎么样?”

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百姓都熟悉军事,不能与他们作战。”

燕王说:“我用双倍的兵力攻打他们,可以吗?”

乐间说:“不行。”

燕王说:“用三倍的兵力呢?”

乐间说:“不行。”

燕王大怒。

左右的大臣都认为赵国可以攻打,于是燕王迅速调动六十万大军进攻赵国。

命令栗腹率领四十万军队攻打鄗城,派庆秦率领二十万军队攻打代城。

赵国派廉颇率领八万军队在鄗城迎战栗腹,派乐乘率领五万军队在代城迎战庆秦。

燕军大败。

乐间逃到了赵国。

燕王写信向乐间道歉,说:“寡人无能,不能顺从您的意愿,所以您抛弃国家离开,寡人的无能已经很明显了。我斗胆表达我的愿望,但您不肯听从,所以派使者陈述我的愚见,请您考虑一下。

俗话说:‘仁者不会轻易断绝关系,智者不会轻易怨恨。’

您与先王的关系,天下人都知道。

寡人希望有错时您能掩盖,没想到您却公开指责;希望有过失时您能教导,没想到您却公开责备。

而且寡人的过错,国内无人不知,天下无人不晓,您却公开表达怨恨并抛弃寡人,寡人一定有罪了。

尽管如此,恐怕您还没有尽到厚道。

俗话说:‘厚道的人不会毁坏别人来使自己得益,仁者不会危害别人来追求名声。’

因此,掩盖别人的错误是厚道的行为;挽救别人的过失是仁者的做法。

世上有人掩盖寡人的错误,挽救寡人的过失,难道不是您所希望的吗?

如今您从先王那里得到高位,成就了尊贵,却轻易抛弃寡人以满足自己的心意,那么掩盖错误、挽救过失,恐怕您很难做到了。

而且世上有对故人薄待却对新人厚待的,行为有过失却依然施恩的。

如今让寡人承担无能的罪名,而您却背负不厚道的责任,这对您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国家有疆界,就像家庭有围墙,是为了和睦相处、掩盖恶行。

家里不能和睦相处,却去告诉邻居,这不是明智的做法。

怨恨和恶行还未显现就公开抛弃,这还不够厚道。

寡人虽然不贤明,但还不像殷纣王那样昏乱;您虽然不得志,但也不像商容、箕子那样受困。

然而您不在国内掩盖寡人的过错,却公开在外表达怨恨,恐怕这只会损害您的高尚品行,而不是别的。

如果能够彰显您的道义,成就您的高尚,即使背负恶名,寡人也不会感到难受。

本想借此表明寡人的浅薄,但您却没有得到厚待;本想借此宣扬寡人的耻辱,但您却没有得到荣耀。

这是一举两失。

道义的人不会损害别人来使自己得益,更何况伤害别人来损害自己呢!

希望您不要因为寡人的无能,而影响过去的美好。

从前柳下惠在鲁国做官,三次被罢免却没有离开。

有人对他说:‘你可以离开了。’

柳下惠说:‘如果与别人不同,到哪里不会被罢免呢?即使被罢免,也宁愿留在故国。’

柳下惠不因为三次被罢免而自责,所以不忘前业;不以离开为心,所以远近无人议论。

如今寡人的过错,国内人还不知道,但议论寡人的人却遍布天下。

俗话说:‘议论不修心,议论不累物,仁者不轻易断绝关系,智者不轻易放弃功业。’

放弃大功的人,是懈怠的;轻易断绝厚利的人,是怨恨的。

懈怠而放弃,怨恨而累及,应该远离的人,不希望是您。

如今寡人无罪,您难道怨恨寡人吗?

希望您放下怨恨,追念先王,再次教导寡人。

您可能会说,我将隐藏心意以成就过错,不顾先王以彰显恶行,使寡人进不能修功,退不能改过,这是您所揣测的。

请您考虑。

这是寡人的愚见。

恭敬地写信给您。”

乐间怨恨燕王不采纳他的计策,最终留在赵国,没有回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三-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注解

燕王喜:燕国的君主,名喜,这里指燕王喜派遣栗腹出使赵国。

栗腹:燕国的使者,被燕王喜派遣以百金为赵孝成王祝寿。

赵孝成王:赵国的君主,名丹,孝成王是他的谥号。

长平:地名,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是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长平之战的发生地。

昌国君乐间:燕国的贵族,封号为昌国君,名乐间,是燕国的重臣。

廉颇:赵国的著名将领,以勇猛善战著称。

乐乘:赵国的将领,与廉颇一同抵御燕国的进攻。

鄗:地名,今河北省柏乡县北,是燕国进攻赵国的目标之一。

代:地名,今河北省蔚县东北,是燕国进攻赵国的另一个目标。

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以德行著称,曾三次被贬职而不离开鲁国。

商容、箕子:商容是商朝末年的贤臣,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而被囚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三-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燕王喜与赵国之间的外交与军事冲突。燕王喜派遣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祝寿,实际上是为了探听赵国的虚实。栗腹回报称赵国的壮年男子大多死于长平之战,孤儿尚未成年,建议燕王趁机攻打赵国。燕王喜召见昌国君乐间商议,乐间认为赵国四面通达,民众习于战争,不宜攻打。燕王喜不听劝告,执意出兵,结果燕军大败。

燕王喜在战败后写信给乐间,表达了自己的悔意和对乐间的歉意。信中燕王喜引用了许多古语和典故,如“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等,试图通过道德和仁义的劝说,让乐间回心转意。燕王喜还以柳下惠为例,说明即使遭遇不公也不应轻易放弃故国。

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还展现了当时的外交策略和军事决策过程。燕王喜的失败在于他过于自信,忽视了乐间的忠告,导致燕国遭受重大损失。而乐间的坚持原则和忠诚于国家的态度,也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风骨和责任感。

从文学角度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情节紧凑,通过对话和书信的形式,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燕王喜的悔过信充满了自责和恳求,展现了他在失败后的无奈和反思。乐间的冷静分析和坚定立场,则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智者的远见和忠诚。

此外,这段文字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燕王喜引用的古语和典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仁义、智慧的重视。柳下惠的故事则强调了忠诚和坚持原则的重要性。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三-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93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