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三-秦并赵北向迎燕-原文
秦并赵,北向迎燕。
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
使者过赵,赵王系之。
使者曰:“秦、赵为一,而天下服矣。兹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无妨于赵之伐燕也。”
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
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
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臣切为王患之。”
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三-秦并赵北向迎燕-译文
秦国兼并了赵国,向北迎接燕国。
燕王听说这件事,派人去祝贺秦王。
使者经过赵国,赵王扣留了他。
使者说:“秦国和赵国联合,天下就会臣服。我们之所以接受赵国的命令,是为了秦国。现在我出使秦国,而赵国扣留我,这表明秦国和赵国有矛盾。秦国和赵国有矛盾,天下必定不会臣服,燕国也不会接受命令。而且我出使秦国,并不妨碍赵国攻打燕国。”
赵王认为他说得对,就放了他。
使者见到秦王说:“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燕王派使者来祝贺,并献上千金。”
秦王说:“燕国无道,我让赵国拥有它,你有什么好祝贺的?”
使者说:“我听说赵国全盛时期,南边与秦国相邻,北边到曲阳是燕国,赵国疆域广阔三百里,与秦国对峙了五十多年,之所以不能反败为胜,是因为国家小且没有可夺取的土地。现在大王让赵国向北兼并燕国,燕国和赵国联合起来,必定不会再受制于秦国。我深切地为大王担忧。”
秦王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出兵救援燕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三-秦并赵北向迎燕-注解
秦并赵:指秦国兼并赵国,这是战国时期秦国扩张的重要一步。
燕王:燕国的君主,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
秦王:秦国的君主,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最终统一中国。
赵王:赵国的君主,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西、河北一带。
郄:指矛盾、不和。
曲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
全赵:指赵国完整的领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三-秦并赵北向迎燕-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兼并赵国后,燕国使者前往秦国祝贺,途中被赵国扣留,使者机智应对,最终说服赵王放行,并在见到秦王后,以巧妙的言辞使秦王改变了对燕国的态度,最终出兵救援燕国的故事。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燕国使者通过巧妙的言辞,不仅化解了被赵国扣留的危机,还成功说服秦王改变了对燕国的态度,展现了古代外交家的智慧和谋略。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情节紧凑,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燕国使者的机智和赵王、秦王的反应都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的外交氛围和人物之间的互动。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这段文字也展示了古代外交家的智慧和谋略,对后世的外交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