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原文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

太子曰:“然则何由?”

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

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

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

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今秦有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餍。今秦已虏韩王,尽纳其地,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王翦将数十万之众临漳、邺,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赵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坷。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荆轲怒,叱太子白:“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

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忼慨羽声,士皆瞠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惧,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掺其室。

时怨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镒,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轲也。”

于是,秦大怒燕,益发兵诣赵,调王翦军以伐燕。

十月而拔燕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计,杀太子丹,欲献之秦。

秦复进兵攻之。

五岁而卒灭燕国,而虏燕王喜,秦兼天下。

其后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译文

燕国的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后来逃回燕国。他看到秦国即将灭掉六国,军队已经逼近易水,担心燕国也会遭受灾难。太子丹对此感到忧虑,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国和秦国不能共存,希望太傅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鞫武回答说:“秦国的势力遍布天下,威胁着韩国、魏国和赵国,易水以北的地区还没有安定下来。为什么要因为过去的怨恨,去触怒秦国的逆鳞呢?”

太子丹问:“那该怎么办呢?”

鞫武说:“请让我进去,再想办法。”

过了一段时间,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鞫武劝谏说:“不能这样做。秦王的暴虐已经让燕国积怨很深,足以让人心寒,更何况秦王知道樊将军在燕国!这就像把肉放在饿虎经过的路上,灾难一定会降临!即使有管仲、晏婴那样的贤臣,也无法谋划出对策。希望太子尽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的疑虑。请与西方的三晋结盟,南方的齐国和楚国联合,北方的单于讲和,然后才能谋划对付秦国。”

太子丹说:“太傅的计划需要很长时间,我心里很焦虑,恐怕等不了那么久。而且不仅仅是这样。樊将军在天下走投无路,投靠了我,我绝不能因为强秦的压力而抛弃我所怜悯的朋友,把他送到匈奴去,这是我命该如此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考虑一下。”

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他智慧深远,勇敢沉着,可以和他商量。”

太子丹说:“希望太傅能帮我引见田先生,可以吗?”

鞫武说:“好的。”于是去见田光,转达太子丹的话:“希望先生能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

田光说:“我恭敬地接受教导。”于是去见太子丹。

太子丹跪着迎接田光,退后几步为他引路,跪在地上为他拂去席上的灰尘。田光坐定后,左右无人,太子丹离开座位请求说:“燕国和秦国不能共存,希望先生能留意这件事。”

田光说:“我听说骐骥在壮年时,一天能跑千里。等到它衰老时,劣马也能超过它。现在太子听说我在壮年时的事,却不知道我的精力已经衰退了。尽管如此,我不敢因为自己能力不足而耽误国家大事。我有一位朋友荆轲,可以派他去做这件事。”

太子丹说:“希望先生能帮我引见荆轲,可以吗?”

田光说:“好的。”于是起身,快步离开。太子丹送他到门口,说:“我所说的话,先生所谈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

田光低头笑着说:“好的。”

田光弯腰去见荆轲,说:“我和你是好朋友,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听说我在壮年时的事,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经不行了,他幸运地教导我说:‘燕国和秦国不能共存,希望先生能留意这件事。’我不把自己当外人,向太子推荐了你,希望你能去见太子。”

荆轲说:“我恭敬地接受教导。”

田光说:“我听说长者的行为,不会让人产生怀疑,现在太子对我说:‘所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在怀疑我。做事情让人怀疑,不是节侠之士的行为。”于是他想通过自杀来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见太子,告诉太子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泄露秘密。”于是自刎而死。

荆轲去见太子,告诉太子田光已经死了,表明他不会泄露秘密。太子再次跪拜,膝行流泪,过了一会儿才说:“我请求田先生不要泄露秘密,是为了成就大事的谋划,现在田先生以死表明他不会泄密,这难道是我的本意吗?”

荆轲坐定后,太子离开座位叩头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肖,让我有机会见到你,希望你能为我出谋划策,这是上天怜悯燕国,没有抛弃我这个孤儿。现在秦国有贪婪的野心,欲望无法满足,除非吞并天下的土地,成为海内的王者,否则他们的野心不会停止。现在秦国已经俘虏了韩王,吞并了韩国的土地,又举兵南下攻打楚国,北面逼近赵国。王翦率领数十万大军逼近漳、邺,李信从太原、云中出兵。赵国无法抵挡秦国,一定会投降。赵国投降后,灾难就会降临到燕国。燕国弱小,多次被战争困扰,现在全国的力量也不足以抵挡秦国。诸侯都屈服于秦国,没有人敢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我的私心是,如果能找到天下的勇士,派他去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礼物,一定会满足我们的愿望。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归还诸侯的侵地,就像曹沫对待齐桓公那样,那就太好了;如果不行,就刺杀他。秦国的大将在外掌握兵权,国内发生大乱,君臣之间就会互相猜疑。利用这个机会,诸侯可以联合起来,一定能打败秦国。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道该如何实现,希望荆卿能留意这件事。”

过了很久,荆轲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足以胜任。”

太子上前叩头,坚决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荆轲最终答应了。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让他住在上等的住所,太子每天都去拜访他,供应他丰盛的食物和珍贵的物品,不时送他车马和美女,满足荆轲的一切需求,以顺从他的心意。

过了很久,荆轲还没有出发的意思。秦国的将领王翦攻破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吞并了赵国的土地,继续向北进军,逼近燕国的南部边界。太子丹感到恐惧,于是请求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会渡过易水,那时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你,也不可能了。”

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想去见秦王。但现在去却没有信物,秦王不会信任我。现在樊将军,秦王悬赏千斤黄金和万户封地来捉拿他。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头颅,再加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我就能有机会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靠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事而伤害他的感情,希望你再考虑一下。”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非常残酷了。你的父母和宗族都被杀害了。现在听说秦王悬赏千斤黄金和万户封地来捉拿你,你打算怎么办?”

樊将军仰天长叹,流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些,都感到痛彻骨髓,但不知道该怎么办。”

荆轲说:“现在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解除燕国的灾难,同时也能为将军报仇,你觉得怎么样?”

樊於期上前说:“该怎么办?”

荆轲说:“我希望得到将军的头颅去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袖子,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洗刷了。将军愿意这样做吗?”

樊於期脱下一边衣袖,握住手腕上前说:“这是我日夜咬牙切齿、捶胸顿足想要做的事,今天终于听到了你的建议。”于是自刎而死。

太子听说后,急忙赶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痛哭,极其悲伤。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于是太子将樊於期的头颅装好,用盒子封存起来。

于是,太子预先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找到了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花了百金买下,让工匠用毒药淬炼,用它来试人,只要沾上一点血,人就会立刻死亡。于是为荆轲准备行装。

燕国有一位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时就杀过人,人们都不敢正眼看他。于是太子让秦武阳做荆轲的副手。

荆轲还在等待一个人,想和他一起去,但那个人住得远,还没有来,荆轲就留下来等他。

过了一段时间,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怀疑他改变了主意,于是再次请求他说:“时间已经不多了,荆卿难道没有出发的意思吗?我请求先派秦武阳去。”

荆轲大怒,斥责太子说:“今天去了就回不来的人,是没用的家伙!现在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预测的强秦,我之所以留下来,是为了等我的朋友一起去。现在太子催促我,那我就告辞了。”于是出发。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和帽子来送行。

送行的人到了易水边,祭拜了祖先,然后上路。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歌声,唱出了变徵的调子,士兵们都流下了眼泪。

荆轲又上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接着又唱出了慷慨激昂的羽声,士兵们都瞪大了眼睛,头发都竖了起来。

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开了,再也没有回头。

到了秦国,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先对秦王说:“燕王确实敬畏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抵抗大王,愿意全国成为大王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郡县一样进贡,以守护先王的宗庙。

因为害怕不敢亲自来陈述,所以斩下了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用匣子封好,燕王在庭前拜送,派使者来报告大王。

请大王下令。”

秦王听了非常高兴。

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使者。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依次前进。

到了殿前。

秦武阳脸色大变,显得非常害怕,群臣感到奇怪,荆轲回头笑着对秦武阳说:“北方蛮夷的粗人,没见过天子,所以害怕,请大王稍微宽容一下,让他完成使命。”

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拿秦武阳所持的地图。”

荆轲拿过地图献给秦王,展开地图,地图展到最后,匕首露了出来。

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刺向秦王。

还没刺到秦王,秦王大惊,自己跳了起来,袖子被扯断了。

秦王拔剑,剑太长,卡在剑鞘里。

当时情况紧急,剑又卡得很紧,所以一时拔不出来。

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群臣都惊呆了,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按照秦国的法律,群臣在殿上侍奉时,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所有的侍卫都拿着兵器站在殿下,没有诏令,不能上殿。

当时情况紧急,来不及召唤殿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赶秦王时,大家都惊慌失措,无法攻击荆轲,只能用手一起搏斗。

这时侍医夏无且用他手中的药囊砸向荆轲。

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左右的人喊道:“大王背剑!大王背剑!”

于是秦王拔出剑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倒下,便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

秦王再次攻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荆轲知道自己无法成功,便靠在柱子上大笑,叉开腿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一定要得到契约来回报太子。”

左右的人上前斩杀了荆轲,秦王头晕目眩了很久。

然后论功行赏,群臣和该受罚的人各有不同的赏罚。

秦王赐给夏无且二百镒黄金,说:“无且爱我,才用药囊砸荆轲。”

于是,秦国对燕国非常愤怒,增派军队前往赵国,调派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

十月,攻下了燕国的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人,率领精兵向东退守辽东。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燕王急了,采用代王嘉的计策,杀了太子丹,想献给秦国。

秦国再次进兵攻打燕国。

五年后,燕国终于被灭,燕王喜被俘虏,秦国统一了天下。

后来,荆轲的朋友高渐离以击筑的身份去见秦皇帝,用筑击打秦皇帝,为燕国报仇,没有击中而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注解

燕太子丹:战国时期燕国的太子,名丹。他在秦国作为人质,后逃回燕国,因担心秦国的威胁而寻求对策。

太傅鞫武:燕国的太傅,负责教导太子丹,为其提供政治和军事建议。

樊将军:樊於期,原为秦国的将军,后因故逃亡至燕国,被太子丹收留。

田光:燕国的智者,以其深沉的智慧和勇气著称,被太子丹和太傅鞫武视为可以信赖的谋士。

荆轲:战国时期燕国的刺客,以刺杀秦王嬴政而闻名。

秦武阳:荆轲的随从,因在秦王面前表现出恐惧而被荆轲嘲笑。

徐夫人之匕首:一种极为锋利的匕首,由赵国的徐夫人制造,用于荆轲刺杀秦王的计划。

易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重要河流。

高渐离:战国时期燕国的音乐家,擅长击筑,与荆轲为友。

变徵之声:古代音乐中的一种音调,常用于表达悲壮、哀伤的情感。

樊於期:战国时期燕国的将领,因不满燕王喜的统治而叛逃至秦国。

督亢: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战国时期为燕国的重要地区。

九宾:古代礼仪中的一种,用于接待重要宾客,表示极高的礼遇。

咸阳宫:秦国的宫殿,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是秦王嬴政的居所。

夏无且:秦王的侍医,因在荆轲刺杀秦王时用药囊击打荆轲而受到赏赐。

王翦:秦国的著名将领,曾率军攻灭燕国。

李信:秦国的将领,曾率军追击燕王喜。

代王嘉:燕国的贵族,曾建议燕王喜杀死太子丹以献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主要讲述了燕太子丹因秦国威胁而寻求对策,最终决定派遣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文本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紧张局势。

首先,文本通过太子丹与太傅鞫武的对话,揭示了燕国面临的危机和太子丹的焦虑。太子丹的担忧不仅源于秦国的强大,更因为秦国对其他国家的侵略行为,这使得燕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其次,文本通过田光和荆轲的介入,展现了智者与勇士的角色。田光以其深沉的智慧和勇气,推荐了荆轲作为刺杀秦王的执行者。荆轲的勇敢和决心,以及他对太子丹的忠诚,体现了古代刺客的侠义精神。

此外,文本还通过樊於期的牺牲,展现了个人牺牲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樊於期为了燕国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行为在古代被视为极高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最后,文本通过荆轲与太子丹的对话,揭示了刺杀计划的细节和荆轲的决心。荆轲的勇敢和决心,以及他对太子丹的忠诚,体现了古代刺客的侠义精神。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紧张局势,还通过人物对话和行为,揭示了古代刺客的侠义精神和个人牺牲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文本的艺术特色在于通过对话和行为,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人物的动机和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段古文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讲述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刺客,受燕太子丹之托,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荆轲的行动虽然失败,但他的壮举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客传奇。

文本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荆轲刺秦王的整个过程。从荆轲在易水边的告别,到他在秦王宫中的刺杀行动,再到最后的失败与死亡,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充满了紧张与悲壮的气氛。荆轲的勇敢与忠诚,以及他对燕国的深情,都在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文化内涵方面,这段文本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刺客文化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荆轲的行动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更是燕国对秦国压迫的反抗。荆轲的失败也预示了燕国的灭亡,反映了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

艺术特色方面,文本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荆轲的勇敢与秦武阳的恐惧,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同时,文本中的音乐描写(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也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代音乐的魅力。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斗争以及刺客文化。通过对荆轲行动的描写,文本揭示了刺客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93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