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原文

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乃北见燕王哙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王义甚高甚顺,鄙人不敏,窃释鉏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闻于邯郸者,又高于所闻东周。臣窃负其志,乃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大王天下之明主也。”

王曰:“子之所谓天下之明主者,何如者也?”

对曰:“臣闻之,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夫齐、赵者,王之仇雠也;楚、魏者,王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此则计过。无以谏者,非忠臣也。”

王曰:“寡人之于齐、赵也,非所敢欲伐也。”

曰:“夫无谋人之心,而令人疑之,殆;有谋人之心,而令人知之,拙;谋未发而闻于外,则危。今臣闻王居处不安,食饮不甘,思念报齐,身自削甲扎,曰有大数矣,妻自组甲絣,曰有大数矣,有之乎?”

王曰:“子闻之,寡人不敢隐也。我有深怨积怒于齐,而欲报之二年矣。齐者,我雠国也,故寡人之所欲伐也。直患国弊,力不足矣。子能以燕敌齐,则寡人奉国而委之于子矣。”

对曰:“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中附韩、魏则韩、魏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今夫齐王,长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安犹取哉?且臣闻之,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弊。”

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有长城、钜防,足以为塞。诚有之乎?”

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何足以为固?民力穷弊,虽有长城、钜防,何足以为塞?且异日也,济西不役,所以备赵也;河北不师,所以备燕也。今济西、河北,尽以役矣,封内敝矣。夫骄主必不好计,而亡国之臣贪于财。王诚能毋爱宠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其左右,彼且德燕而轻亡宋,则齐可亡已。”

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曰:“内寇不与,外敌不可距。王自治其外,臣自报其内,此乃亡之之势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译文

苏秦去世后,他的弟弟苏代想要继承他的事业,于是北上拜见燕王哙,说:“我是东周的一个乡下人,私下里听说大王您的仁义非常高,非常顺应天意,我虽然不聪明,但也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邯郸,我在邯郸听到的关于大王的事迹,比在东周听到的还要高。我私下里怀着这样的志向,来到燕国的朝廷,观察大王的群臣和下属,大王您是天下的明君。”

燕王问:“你所说的天下的明君,是什么样的呢?”

苏代回答说:“我听说,明君总是希望听到自己的过错,而不想听到自己的优点。我请求指出大王的过错。齐国和赵国是大王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大王的盟友。现在大王却支持仇敌去攻打盟友,这对燕国并不有利。大王自己考虑这一点,就是计策上的失误。没有人敢进谏,这不是忠臣的表现。”

燕王说:“我对齐国和赵国,并没有想要攻打的意思。”

苏代说:“没有谋害别人的心思,却让别人怀疑你,这是危险的;有谋害别人的心思,却让别人知道,这是愚蠢的;计谋还没有实施就已经传到外面,这是危险的。现在我听说大王您坐立不安,饮食无味,一心想着报复齐国,自己亲自削甲扎,说有大计了,妻子也亲自编织甲絣,说有大计了,有这回事吗?”

燕王说:“你听说了,我不敢隐瞒。我对齐国有深深的怨恨和积怒,想要报复已经两年了。齐国是我的仇敌,所以我想要攻打它。只是担心国家疲弊,力量不足。如果你能让燕国对抗齐国,那么我愿意把国家托付给你。”

苏代回答说:“天下有七个战国,而燕国处于弱势。单独作战是不可能的,依附于某个国家则无不重要。向南依附楚国,楚国就会强大;向西依附秦国,秦国就会强大;向中依附韩国和魏国,韩国和魏国就会强大。而且如果依附的国家强大,这必然会使大王您也变得重要。现在齐王是一个有经验的君主,但他自以为是。向南攻打楚国五年,积蓄耗尽。向西困扰秦国三年,百姓疲惫,士兵疲惫。向北与燕国作战,全军覆没,俘虏了两名将领。然后又用剩余的兵力向南攻打拥有五千辆战车的强大宋国,包围了十二个诸侯国。这是齐王想要得到的,但他的民力已经耗尽,还能取得什么呢?而且我听说,频繁的战争会使百姓疲惫,长期的战争会使士兵疲惫。”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有清济和浊河,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有长城和钜防,可以作为屏障。真的有这些吗?”

苏代回答说:“天时不利,即使有清济和浊河,又怎么能作为坚固的防线呢?民力穷弊,即使有长城和钜防,又怎么能作为屏障呢?而且过去,济西不役,是为了防备赵国;河北不师,是为了防备燕国。现在济西和河北都已经疲弊,国内也已经疲弊。骄傲的君主一定不会好好计谋,而亡国的臣子贪图财物。大王如果真的能不吝惜宠爱的儿子和弟弟作为人质,用宝珠玉帛来讨好齐王的左右,他们就会感激燕国而轻视灭亡宋国,那么齐国就可以灭亡了。”

燕王说:“我终于相信你是受命于天的了!”

苏代说:“内部的敌人不解决,外部的敌人就无法抵挡。大王您治理外部,我来解决内部,这就是灭亡齐国的趋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注解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合纵抗秦的策略闻名,曾游说六国联合抗秦。

苏代:苏秦的弟弟,继承了苏秦的外交策略,继续为燕国效力。

燕王哙: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燕昭王的父亲,在位期间燕国国力较弱。

东周:指战国时期的周王室,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

邯郸:赵国的都城,战国时期的重要城市之一。

齐、赵、楚、魏:战国时期的四个主要诸侯国,齐、赵、燕、楚、魏、韩、秦并称为战国七雄。

清济、浊河:清济指济水,浊河指黄河,齐国的两条重要河流,常被视为天然屏障。

长城、钜防:长城指齐国的长城,钜防指齐国的防御工事,齐国以其坚固的防御体系著称。

合纵: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指多个国家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记载了苏代与燕王哙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外交智慧和策略。苏代作为苏秦的弟弟,继承了其兄长的合纵抗秦思想,试图通过游说燕王哙,帮助燕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首先,苏代通过赞美燕王哙的‘义甚高甚顺’,巧妙地拉近了与燕王的距离,为后续的进谏做好了铺垫。这种以赞美开场的策略,是纵横家常用的手段,旨在让对方放松警惕,接受自己的建议。

接着,苏代直指燕王的过失,指出燕国不应与齐、赵这两个仇敌结盟,而应联合楚、魏等援国。这种直言不讳的进谏方式,体现了纵横家的胆识和智慧。苏代不仅指出了燕王的错误,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即通过依附强国来增强燕国的实力。

苏代进一步分析了齐国的弱点,指出齐国虽然拥有清济、浊河等天然屏障和长城、钜防等防御工事,但由于连年征战,民力疲惫,国力已经大不如前。这种对敌国形势的精准分析,展现了纵横家对国际局势的深刻洞察力。

最后,苏代提出了具体的战略建议,即通过外交手段削弱齐国,同时加强燕国内部的治理。这种内外兼修的策略,体现了纵横家的全局观和长远眼光。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纵横家在政治外交中的重要作用。纵横家通过游说和策略,帮助弱国在强国的夹缝中求生存,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胆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语言简洁明快,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展现了纵横家的辩才和谋略。苏代的言辞既有赞美,又有批评,既有分析,又有建议,充分体现了纵横家的外交艺术。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国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窥见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博弈,以及纵横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9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