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原文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
“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
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疋,粟支十年。
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粟之实,足食于民矣。
此所谓天府也。
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
大王知其所以然乎?
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赵之为蔽于南也。
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
秦、赵相蔽,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难也。
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踵道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
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
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
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
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国必无患矣。”
燕王曰:
“寡人国小,西迫强秦,南近齐、赵。
齐、赵,强国也,今主君幸教诏之,合从以安燕,敬以国从。”
于是赍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译文
苏秦将要推行合纵之策,北上劝说燕文侯说:
“燕国东边有朝鲜、辽东,北边有林胡、楼烦,西边有云中、九原,南边有呼沱河、易水。
国土方圆二千多里,拥有数十万士兵,战车七百辆,战马六千匹,粮食储备足够支撑十年。
南边有碣石、雁门的富饶,北边有枣粟的收益,百姓即使不从事农耕,枣粟的果实也足以养活百姓。
这就是所谓的天府之国。
燕国安乐无事,没有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危险,没有哪个国家比燕国更安全了。
大王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燕国之所以没有遭受外敌入侵,是因为赵国在南边作为屏障。
秦国和赵国打了五场战争,秦国赢了两次,赵国赢了三次。
秦国和赵国互相牵制,而大王以完整的燕国控制后方,这就是燕国没有遭受外患的原因。
况且秦国攻打燕国,要越过云中、九原,经过代、上谷,跋涉数千里,即使攻下燕国的城池,秦国也无法守住。
秦国无法危害燕国也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赵国攻打燕国,发出号令,不到十天,数十万大军就会驻扎在东垣。
渡过呼沱河,涉过易水,不到四五天,就能逼近燕国都城。
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之外作战;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之内作战。
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却重视千里之外的威胁,这样的策略没有比这更错误的了。
因此,我希望大王与赵国结盟,天下统一,那么燕国就必定没有祸患了。”
燕王说:
“我的国家弱小,西边受到强大的秦国压迫,南边靠近齐国和赵国。
齐国和赵国都是强国,现在您有幸教导我,联合各国来安定燕国,我愿意以国家相随。”
于是燕王送给苏秦车马、金银和布帛,让他前往赵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注解
从:指合纵,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策略,即多个弱国联合起来对抗一个强国。
燕文侯:燕国的君主,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
朝鲜: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与燕国接壤。
辽东:今辽宁省东部地区,古代燕国的东部边界。
林胡、楼烦: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分布在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
云中、九原:古代地名,云中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九原在今内蒙古包头一带。
呼沱、易水:呼沱河在今河北西部,易水在今河北中部,均为燕国的重要河流。
碣石、雁门: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均为燕国的重要地理标志。
枣粟:指枣树和粟米,燕国的特产。
天府:指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
赵:赵国,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北南部和山西东部。
秦:秦国,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陕西和甘肃东部。
东垣:今河北正定,战国时期赵国的重要城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燕策》,是苏秦游说燕文侯的言辞。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擅长外交策略,主张合纵抗秦。在这段话中,苏秦通过分析燕国的地理优势和周边形势,劝说燕文侯与赵国结盟,以抵御秦国的威胁。
首先,苏秦详细描述了燕国的地理环境,指出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兵力强盛。这种描述不仅展示了燕国的国力,也为燕文侯提供了自信,使其相信燕国有能力在合纵中占据重要地位。
接着,苏秦分析了燕国与秦国、赵国的关系。他指出,燕国之所以能够免受秦国的侵扰,是因为赵国作为屏障挡住了秦国的进攻。秦国虽然强大,但由于地理距离遥远,即使攻下燕国的城池也难以长期驻守。而赵国则不同,其与燕国接壤,一旦发动进攻,燕国将面临巨大威胁。苏秦通过对比秦国和赵国的威胁,巧妙地引导燕文侯认识到与赵国结盟的重要性。
最后,苏秦提出了合纵的策略,建议燕文侯与赵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他认为,只有通过合纵,燕国才能避免被秦国和赵国各个击破,确保国家的安全。苏秦的言辞逻辑严密,既有对燕国自身优势的肯定,也有对周边形势的深刻分析,最终成功说服了燕文侯。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各国之间的博弈。苏秦的合纵策略不仅是军事上的联合,更是政治上的智慧,体现了古代中国外交家的高超谋略。同时,这段文字也展示了燕国的地理、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特点,为后人研究战国时期的燕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从艺术特色来看,苏秦的言辞简洁有力,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通过对比、举例等手法,使燕文侯逐渐接受他的观点。这种游说技巧不仅在当时的外交场合中极为重要,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总之,这段文字不仅是战国时期外交策略的生动写照,也是古代中国智慧和谋略的集中体现。它通过苏秦的游说,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