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齐伐宋宋急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齐伐宋宋急-原文

齐伐宋,宋急。

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名卑而权轻。

秦齐助之伐宋,民劳而实费。

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雠强而国弱也。

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而足下行之,将欲以除害取信于齐也。

而齐未加信于足下,而忌燕也愈甚矣。

然则足下之事齐也,失所为矣。

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雠,而世负其祸矣。

足下以宋加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也。

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鲁、卫,此所谓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

夫一齐之强,而燕犹不能支也,今乃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

虽然,臣闻知者之举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成功者也。

齐人紫败素也,而贾十倍。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而后残吴霸天下。

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

今王若欲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乎?则莫如遥伯齐而厚尊之,使盟于周室,尽焚天下之秦符,约曰:‘夫上计破秦,其次长宾之秦。’

秦挟宾客以待破,秦王必患之。

秦五世以结诸侯,今为齐下;秦王之志,苟得穷齐,不惮以一国都为功。

然而王何不使布衣之人,以穷齐之说说秦,谓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齐而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

弗利而势为之者,何也?以不信秦王也。

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接收燕、赵。

今泾阳君若高陵君先于燕、赵,秦有变,因以为质,则燕、赵信秦矣。

秦为西帝,赵为中帝,燕为北帝,立为三帝而以令诸侯。

韩、魏不听,则秦伐之。

齐不听,则燕、赵伐之。

天下孰敢不听?天下服听,因驱韩、魏以攻齐,曰,必反宋地而归楚之淮北。

夫反宋地,归楚之准北,燕、赵之所同利也。

并立三帝,燕、赵之所同愿也。

夫实得所利,名得所愿,则燕、赵之弃齐也,犹释弊屣。

今王之不收燕、赵,则齐伯必成矣。

诸侯戴齐,而王独弗从也,是国伐也。

诸侯戴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

王不收燕、赵,名卑而国危;王收燕、赵,名尊而国宁。

夫去尊宁而就卑危,知者不为也。’

秦王闻若说也,必如刺心然,则王何不务使知士以若此说秦?

秦伐齐必矣。

夫取秦也,上交也;伐齐,正利也。

尊上交,务正利,圣王之事也。”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

乃召苏氏,复善待之。

与谋伐齐,竟破齐,闵王出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齐伐宋宋急-译文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形势危急。

苏代于是给燕昭王写信说:“燕国虽然位列万乘之国,却将人质送到齐国,名声卑微而权力轻弱。

秦国和齐国帮助燕国攻打宋国,百姓劳苦而国家财力消耗。

攻破宋国,削弱楚国在淮北的势力,使齐国变得更加强大,而燕国的仇敌强大,国家却更加衰弱。

这三件事,都是国家的大败笔,而您却去做了,目的是为了消除祸患并取得齐国的信任。

然而齐国并没有因此更加信任您,反而更加忌惮燕国。

那么您侍奉齐国的行为,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百姓劳苦,国家财力消耗,却没有取得任何实际的功绩,攻破宋国反而壮大了仇敌,而世人将因此承受祸患。

您将宋国和淮北的土地交给齐国,齐国本已是万乘之国,现在又吞并了这些土地,等于是增加了一个齐国。

北方的夷族地区方圆七百里,再加上鲁国和卫国的土地,这又是一个强大的万乘之国,齐国吞并了这些地方,等于是增加了两个齐国。

一个齐国已经让燕国难以应对,现在却要面对三个齐国的威胁,燕国的祸患必然更加严重。

尽管如此,我听说智者行事,能够将祸患转化为福气,将失败转化为成功。

齐国人将紫色的布染成白色,却能卖出十倍的价格。

越王勾践曾经被困在会稽山,后来却灭掉了吴国,称霸天下。

这些都是将祸患转化为福气,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例子。

如今大王如果想要将祸患转化为福气,将失败转化为成功,不如远远地尊崇齐国,与周王室结盟,烧毁天下与秦国结盟的符节,约定说:‘最好的策略是攻破秦国,其次是长期与秦国为敌。’

秦国带着宾客等待被攻破,秦王一定会感到忧虑。

秦国五代以来一直与诸侯结盟,如今却屈居于齐国之下;秦王的志向,如果能够彻底削弱齐国,不惜以整个国家为代价来达成目标。

然而大王为什么不派一个平民,用削弱齐国的策略去游说秦王,对秦王说:‘燕国和赵国攻破宋国,壮大了齐国,尊崇齐国并屈居于其下,燕国和赵国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不是为了利益却不得不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不信任秦王。

如今大王为什么不派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去接收燕国和赵国。

如果泾阳君或高陵君先到燕国和赵国,秦国一旦有变,就以他们为人质,那么燕国和赵国就会信任秦国。

秦国成为西帝,赵国成为中帝,燕国成为北帝,三帝并立,号令诸侯。

韩国和魏国如果不听从,秦国就攻打它们。

齐国如果不听从,燕国和赵国就攻打它。

天下谁敢不听从?天下都服从了,就可以驱使韩国和魏国去攻打齐国,说,一定要归还宋国的土地,并将楚国的淮北地区归还给楚国。

归还宋国的土地,归还楚国的淮北地区,这是燕国和赵国共同的利益。

三帝并立,这是燕国和赵国共同的愿望。

实际得到了利益,名义上实现了愿望,那么燕国和赵国抛弃齐国,就像扔掉破鞋一样容易。

如今大王如果不接收燕国和赵国,那么齐国的霸业必然成功。

诸侯都尊崇齐国,而大王却独自不跟随,这是国家被讨伐的原因。

诸侯都尊崇齐国,而大王跟随他们,这是名声卑微的原因。

大王如果不接收燕国和赵国,名声卑微而国家危险;大王如果接收燕国和赵国,名声尊贵而国家安宁。

放弃尊贵和安宁,选择卑微和危险,智者是不会这样做的。’

秦王听到这样的游说,一定会像被刺中心脏一样感到痛苦,那么大王为什么不尽力派智者去用这样的策略游说秦国呢?

秦国一定会攻打齐国。

与秦国结盟,是上等的交往;攻打齐国,是正当的利益。

尊崇上等的交往,追求正当的利益,这是圣王的做法。”

燕昭王认为这封信写得很好,说:“先王曾经对苏氏有恩,子之之乱时,苏氏离开了燕国。

燕国想要向齐国报仇,没有苏氏的帮助是不行的。”

于是召见苏氏,重新善待他。

与他谋划攻打齐国,最终攻破了齐国,齐闵王出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齐伐宋宋急-注解

万乘:古代指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象征强大的国家。

寄质:指将人质送到他国作为保证,表示臣服或结盟。

破宋肥雠:指通过攻破宋国来增强敌国齐国的力量。

北夷:指北方的少数民族,此处指燕国。

紫败素:比喻通过失败或挫折反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会稽: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退守会稽山,后通过卧薪尝胆最终复仇。

秦符:秦国的符节,象征秦国的权威。

泾阳君、高陵君:秦国的贵族,此处指秦国的使者。

三帝:指秦、赵、燕三国分别称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齐伐宋宋急-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是苏代写给燕昭王的一封信,内容涉及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苏代通过分析燕国与齐国的关系,指出燕国在与齐国的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可能因齐国的强大而陷入危险。他建议燕昭王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通过联合秦国来制衡齐国,从而实现转祸为福、因败为功的目标。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思想,即通过外交手段和权谋策略来达到政治目的。苏代的建议不仅是对燕国现状的分析,更是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深刻洞察。他提出的‘转祸为福,因败为功’的理念,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如何通过灵活的策略来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智慧。

从艺术特色来看,苏代的言辞极具说服力。他通过对比燕国与齐国的力量,指出燕国的困境,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他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有对现状的分析,也有对未来的展望。特别是他提出的‘三帝并立’的构想,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宏大视野和战略思维。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燕国与齐国的外交斗争,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苏代的建议最终被燕昭王采纳,并成功联合秦国击败齐国,这一历史事件对战国时期的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国际关系的演变。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策略。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齐伐宋宋急》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92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