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苏代谓燕昭王-原文
苏代谓燕昭王白:“今有人于此,孝如曾参、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鲍焦、史鰌,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
王曰:“如是足矣。”
对曰:“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臣且处无为之事,归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织而衣之。”
王曰:“何故也?”
对曰:“孝如曾参、孝己,则不过养其亲其。信如尾生高,则不过不欺人耳。廉如鲍焦、史鰌,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今臣为进取者也。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义不与生俱立。仁义者,自完之道也,非进取之术也。”
王曰:“自忧不足乎?”
对曰:“以臣忧为足,则秦不出殽塞,齐不出营丘,楚不出疏章。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臣忧故也。若自忧而足,则臣亦之周负笼耳,何为烦大王之廷耶?昔者楚取章武,诸侯北面而朝。秦取西山,诸侯西面而朝。曩者使燕毋去周室之上,则诸侯不为别马而朝矣。臣闻之,善为事者,先量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强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能为事者,不先量其国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强弱,故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东向伐齐之心,而愚臣知之。”
王曰:“子何以知之?”
对曰:“矜戟砥剑,登丘东向而叹,是以愚臣知之。今夫乌获举千钧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
燕王曰:“善。吾请拜子为上卿,奉子车百乘,子以此为寡人东游于齐,何如?”
对曰:“足下以爱之故与,则何不与爱子与诸舅、叔父,负床之孙,不得,而乃以与无能之臣,何也?王之论臣,何如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见罪于左右。”
王曰:“安有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
对曰:“臣请为王譬。昔周之上地尝有之。其丈夫官三年不归,其妻爱人。其所爱者曰:‘子之丈夫来,则且奈何乎?’其妻曰:‘勿忧也,吾已为药酒而待其来矣。’已而其丈夫果来,于是因令其妾酌药酒而进之。其妾知之,半道而立。虑曰:‘吾以此饮吾主父,则杀吾主父;以此事告吾主父,则逐吾主母。与杀吾父、逐吾主母者,宁佯踬而覆之。’于是因佯僵而仆之。其妻曰:‘为子之远行来之,故为美酒,今妾奉而仆之。’其丈夫不知,缚其妾而笞之。故妾所以笞者,忠信也。今臣为足下使于齐,恐忠信不谕于左右也。臣闻之曰:“万乘之主,不制于人臣。十乘之家,不制于众人。疋夫徒步之士,不制于妻妾。而又况于当世之贤主乎?臣请行矣,愿足下之无制于群臣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苏代谓燕昭王-译文
苏代对燕昭王说:“现在有一个人在这里,孝顺如曾参、孝己,诚信如尾生高,廉洁如鲍焦、史鰌,兼有这三种品行来侍奉大王,怎么样?”
王说:“这样就足够了。”
苏代回答说:“大王认为这样就足够了,那么我就不再侍奉大王了。我将去做无为的事情,回到周朝的上地去耕种,自给自足。”
王问:“为什么呢?”
苏代回答说:“孝顺如曾参、孝己,不过是为了赡养父母。诚信如尾生高,不过是不欺骗别人。廉洁如鲍焦、史鰌,不过是不偷别人的财物。现在我是为了进取的人。我认为廉洁不能与自身一同显达,仁义不能与生命一同建立。仁义,是自我完善的道路,不是进取的手段。”
王问:“自己忧虑不够吗?”
苏代回答说:“如果以我的忧虑为足够,那么秦国不会出兵殽塞,齐国不会出兵营丘,楚国不会出兵疏章。三王更替,五伯改变政策,都是因为不忧虑臣子的缘故。如果自己忧虑就足够了,那么我也只能回到周朝的上地去背笼子,何必麻烦大王的朝廷呢?从前楚国攻取章武,诸侯北面朝拜。秦国攻取西山,诸侯西面朝拜。如果燕国不离开周朝的上地,那么诸侯就不会为别的马而朝拜了。我听说,善于做事的人,先衡量自己国家的大小,再考虑自己军队的强弱,所以功业可以成就,名声可以建立。不善于做事的人,不先衡量自己国家的大小,不考虑自己军队的强弱,所以功业不能成就,名声不能建立。现在大王有东向伐齐的意图,而我知道。”
王问:“你怎么知道的?”
苏代回答说:“你拿着戟磨剑,登上山丘向东叹息,所以我知道。现在乌获能举起千钧重物,活到八十岁,还需要扶持。所以齐国虽然是强国,但在西边被宋国拖累,在南边被楚国拖累,那么齐军可以被击败,河间可以被夺取。”
燕王说:“好。我请你做上卿,给你一百辆车,你带着这些为我东游齐国,怎么样?”
苏代回答说:“大王因为爱我的缘故给我这些,那么为什么不给您的爱子和诸舅、叔父,负床的孙子,却给无能的我,为什么呢?大王对我的评价,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之所以侍奉大王,是因为忠信。我担心因为忠信的缘故,被左右的人怪罪。”
王说:“哪有为人臣尽力,竭尽所能,却得罪的呢?”
苏代回答说:“我请大王听一个比喻。从前周朝的上地有过这样的事。一个丈夫做官三年不回家,他的妻子爱上了别人。她所爱的人说:‘你的丈夫回来,你怎么办?’他的妻子说:‘别担心,我已经准备了药酒等他回来。’后来她的丈夫果然回来了,于是她让妾倒药酒给他喝。妾知道这件事,半路停下来。她考虑说:‘我用这个酒给我的主人喝,就会杀了我的主人;把这件事告诉我的主人,就会赶走我的主母。与其杀了我的主人、赶走我的主母,不如假装跌倒把酒洒了。’于是她假装跌倒把酒洒了。他的妻子说:‘为了你远行回来,所以准备了美酒,现在妾倒给你却洒了。’她的丈夫不知道,绑起妾打她。所以妾被打,是因为忠信。现在我为了大王出使齐国,担心忠信不被左右的人理解。我听说:‘万乘的君主,不受制于臣子。十乘的家庭,不受制于众人。普通的徒步士人,不受制于妻妾。更何况是当世的贤主呢?我请求离开,希望大王不受制于群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苏代谓燕昭王-注解
曾参:春秋时期鲁国的著名孝子,孔子弟子之一,以孝行著称。
孝己:古代传说中的孝子,具体事迹不详,常与曾参并提,象征孝道。
尾生高:古代传说中的诚信之士,因守信而溺死于桥下,成为诚信的象征。
鲍焦:春秋时期齐国的廉洁之士,以清廉著称。
史鰌:古代廉洁之士,具体事迹不详,常与鲍焦并提,象征廉洁。
周之上地:指周朝时期的土地,象征古代的理想社会。
秦不出殽塞:指秦国不越过殽山要塞,象征秦国的强大和扩张。
齐不出营丘:指齐国不越过营丘,象征齐国的强大和扩张。
楚不出疏章:指楚国不越过疏章,象征楚国的强大和扩张。
三王代位:指夏、商、周三代的更替,象征历史的变迁。
五伯改政:指春秋五霸的改革,象征政治的变化。
楚取章武:指楚国攻占章武地区,象征楚国的扩张。
秦取西山:指秦国攻占西山地区,象征秦国的扩张。
乌获: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象征力量和坚韧。
上卿:古代官职,位列三公之下,象征高官厚禄。
车百乘:指一百辆战车,象征丰厚的赏赐。
负床之孙:指年幼的孙子,象征家族的延续。
药酒:指有毒的酒,象征阴谋和背叛。
万乘之主:指拥有万辆战车的君主,象征强大的国家。
十乘之家:指拥有十辆战车的家族,象征中等贵族。
疋夫徒步之士:指普通的平民百姓,象征社会的底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苏代谓燕昭王-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苏代与燕昭王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政治智慧和道德观念。苏代以曾参、孝己、尾生高、鲍焦、史鰌等古代贤人为例,提出了孝、信、廉三种美德,并指出这些美德虽然重要,但不足以成就大业。他强调,真正的进取者应当超越这些个人品德,追求更高的政治目标。
苏代的言辞中透露出对燕昭王的期望,希望他能够超越个人的道德修养,关注国家的兴衰。他指出,燕昭王有东向伐齐的野心,但必须审时度势,量力而行。苏代以乌获为例,说明即使是强大的齐国,也有其弱点,燕国可以通过策略击败齐国。
燕昭王对苏代的建议表示赞赏,并愿意给予高官厚禄,但苏代却婉言谢绝。他以周朝上地的故事为例,说明忠信之士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困境。苏代担心自己的忠信会被误解,甚至招致祸患。
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苏代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的复杂心态。他们一方面追求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又必须面对现实的政治斗争。苏代的言辞中充满了对君主的期望和对自身命运的担忧,体现了士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挣扎。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通过对话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苏代的言辞犀利而富有哲理,燕昭王的反应则显示出他对贤才的重视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整个对话节奏紧凑,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古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的政治理想和现实困境。苏代的观点不仅对燕昭王有启发,也对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言辞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