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燕王谓苏代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燕王谓苏代-原文

燕王谓苏代曰:“寡人甚不喜訑者言也。’

苏代对曰:“周地贱媒,为其两誉也。

之男家曰‘女美’,之女家曰‘男富’。

然而周之俗,不自为取妻。

且夫处女无媒,老且不嫁;舍媒而自衒,弊而不售。

顺而无败,售而不弊者,唯媒而已矣。

且事非权不立,非势不成。

夫使人坐受成事者,唯訑者耳。”

王曰:“善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燕王谓苏代-译文

燕王对苏代说:“我非常不喜欢那些只会说好话的人。”

苏代回答说:“在周地,媒人不受重视,因为他们总是两边都说好话。

对男方家说‘女方很漂亮’,对女方家说‘男方很富有’。

然而,周地的风俗是不自己去找妻子。

而且,如果处女没有媒人,老了也嫁不出去;如果舍弃媒人自己去炫耀,反而会失败而无法成功。

只有通过媒人,才能顺利而不失败,成功而不受损。

而且,事情没有权力就无法确立,没有势力就无法成功。

那些让人坐享其成的人,只有那些只会说好话的人。”

燕王说:“说得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燕王谓苏代-注解

燕王:战国时期燕国的君主,此处指燕国的某位国王。

苏代: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以辩才著称,曾为燕国效力。

訑者:指巧言令色、善于奉承的人。

周地:指周朝的地域,此处泛指中原地区。

贱媒:轻视媒人,认为媒人的作用不大。

两誉:指媒人在男女双方家中都说好话,以促成婚事。

自为取妻:自己亲自去娶妻,不通过媒人。

处女无媒:指女子如果没有媒人介绍,就无法出嫁。

自衒:自己夸耀自己,以求嫁人。

弊而不售:指女子如果自己夸耀自己,反而会被人轻视,难以嫁出去。

顺而无败:指媒人能够顺应双方的需求,促成婚事而不失败。

权:指权谋、策略。

势:指形势、局势。

坐受成事:指通过巧言令色、奉承等手段,使事情顺利达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燕王谓苏代-评注

这段对话出自《战国策·燕策》,是燕王与苏代之间的一段对话。燕王表达了对巧言令色者的厌恶,而苏代则通过比喻,巧妙地解释了媒人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并引申出在政治中,巧言令色者(訑者)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首先,苏代以周地的风俗为例,指出媒人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周地的风俗是轻视媒人,认为媒人只是两边说好话,但实际上,媒人在婚姻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没有媒人,女子即使再优秀,也难以出嫁。苏代通过这个比喻,暗示了在政治中,巧言令色者虽然令人厌恶,但他们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其次,苏代进一步指出,任何事情都需要权谋和形势的支持才能成功。巧言令色者(訑者)虽然令人不喜,但他们能够通过巧妙的言辞和策略,使事情顺利达成。苏代的这番话实际上是在为巧言令色者辩护,认为他们在政治中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燕王对苏代的回答表示赞同,说明燕王也认识到了巧言令色者在政治中的重要性。这段对话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辩才,也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权谋的重要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现实。婚姻中的媒人制度和政治中的巧言令色者,都是当时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苏代通过巧妙的比喻,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揭示了社会中某些看似不光彩的角色,实际上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简洁明了,比喻生动,逻辑严密。苏代通过周地的风俗,巧妙地引出政治中的权谋和形势,既符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燕王的简短回应,也体现了对话的紧凑性和逻辑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现实,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权谋和形势的深刻思考。苏代的辩才和燕王的智慧,都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风采和君主的政治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燕王谓苏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92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