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燕王哙既立-原文
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
苏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
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
子之相燕,贵重主断。
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之曰:“齐宣王何如?”
对曰:“必不霸。”
燕王曰:“何也?”
对曰:“不信其臣。”
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
于是燕王大信子之。
子之因遗苏代百金,听其所使。
鹿毛寿谓燕王曰:“不如以国让子之。
人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由必不受,有让天下之名,实不失天下。
今王以国让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
燕王因举国属子之,子之大重。
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
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之子之。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子之。
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
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将攻子之。
储子谓齐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
王因令人谓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
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后。
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
太子因数党聚众,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
将军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已殉,国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燕人恫怨,百姓离意。
孟轲谓齐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
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王哙死。
齐大胜燕,子之亡。
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为燕昭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燕王哙既立-译文
燕王哙即位后,苏秦在齐国去世。
苏秦在燕国时,与燕国的相国子之结为姻亲,而苏代与子之交好。
等到苏秦去世后,齐宣王重新起用苏代。
燕王哙三年,燕国与楚国、三晋联合攻打秦国,未能取胜而返回。
子之担任燕国的相国,权力重大,决策果断。
苏代作为齐国的使者来到燕国,燕王问他:“齐宣王怎么样?”
苏代回答说:“他肯定不会成为霸主。”
燕王问:“为什么?”
苏代回答:“因为他不信任他的臣子。”
苏代想借此激怒燕王,以便让燕王更加重用子之。
于是燕王非常信任子之。
子之因此送给苏代一百金,任由他使用。
鹿毛寿对燕王说:“不如把国家让给子之。
人们说尧是贤明的君主,因为他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肯定不会接受,这样尧就有了让天下的美名,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
现在大王把国家让给相国子之,子之肯定不敢接受,这样大王就和尧一样了。”
燕王于是把整个国家交给子之,子之的权力变得非常重大。
有人说:“禹把天下传给益,却让启担任官吏,等到禹年老时,认为启不足以承担天下的重任,于是把天下传给了益。
启和他的党羽攻打益,夺取了天下,这样禹名义上把天下传给了益,实际上却让启自己夺取了天下。
现在大王说要把国家交给子之,但官吏们都是太子的人,名义上是交给子之,实际上太子在掌权。”
燕王于是收回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交给子之。
子之面南而坐,行使君王的权力,而燕王哙年老不再听政,反而成为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决定。
子之掌权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怨声载道。
将军市被和太子平密谋,准备攻打子之。
储子对齐宣王说:“趁此机会攻打燕国,一定能攻破燕国。”
齐宣王于是派人告诉太子平:“我听说太子有正义之心,准备废除私利,树立公义,整顿君臣之间的关系,端正父子的地位。
我的国家小,不足以左右大局。
尽管如此,我还是会听从太子的命令。”
太子于是召集党羽,将军市被包围了王宫,攻打子之,但未能成功;
将军市被和百姓转而攻打太子平,将军市被战死,国家陷入混乱数月,数万人死亡,燕国百姓怨声载道,民心离散。
孟轲对齐宣王说:“现在攻打燕国,正是像文王、武王那样的好时机,不可错过。”
齐宣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联合北地的民众攻打燕国。
燕国的士兵不战而退,城门大开,燕王哙去世。
齐国大胜燕国,子之逃亡。
两年后,燕国人立公子平为燕昭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燕王哙既立-注解
燕王哙:燕国的君主,名哙,是燕国的国王。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合纵抗秦著称。
子之:燕国的宰相,与苏秦有婚姻关系。
苏代:苏秦的弟弟,也是纵横家,后为齐国效力。
齐宣王:齐国的君主,名辟疆,是齐国的国王。
鹿毛寿:燕国的臣子,建议燕王让国给子之。
将军市被:燕国的将军,参与反对子之的政变。
太子平:燕国的太子,后来成为燕昭王。
孟轲:即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
章子:齐国的将领,率领军队攻打燕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燕一-燕王哙既立-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之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燕王哙在位期间,燕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内部权力斗争激烈。苏秦作为燕国的重臣,其死亡引发了燕国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苏代作为苏秦的弟弟,继承了其兄的政治遗产,成为齐国的重要人物。
文中提到的子之,作为燕国的宰相,其权力逐渐膨胀,甚至达到了可以左右燕王决策的地步。鹿毛寿的建议让燕王将国家让给子之,这一行为反映了当时燕国内部对于权力分配的极端态度,也揭示了燕王哙在政治上的无奈和软弱。
燕国的内乱和子之的专权导致了国家的混乱和百姓的不满,最终引发了将军市被和太子平的政变。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导致了燕国的内乱,也为齐国的介入提供了机会。齐宣王利用燕国的内乱,派遣章子率领军队攻打燕国,最终取得了胜利,燕王哙死亡,子之逃亡。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力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孟子的言论更是体现了儒家对于正义和道德的坚持,他认为伐燕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行为,是正义的战争。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再现了战国时期的政治风云。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